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海外人才回流趋势显著。高校“青年千人”作为重要的海外回流群体,主要通过论文与专利合作在国内及全球-地方高校间形成知识合作网络,对高校或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与竞争力增强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已有研究较多集中于国内某个城市或区域,忽略了对全球-地方间网络探讨。本文以论文合作联系度为视角,把长三角内部16个核心城市、外部(国内非长三角区域)、国际间论文合作城市抽象为节点,运用CNKI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论文合著数据构建网络。运用UCINET和ArcGIS软件对2011-2017年长三角内部、外部及国际间知识合作网络特征定量测度,以此验证预设驱动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长三角内部知识合作网络中心性层次分明,城市间度数中心度差异较大;上海、南京的高校“青年千人”论文合作在长三角内部合作网中维持稳定输出;长三角内部城市网络关系数12条,整体网密度0.03,个体网以上海、南京、杭州规模较其它城市更大;不同专业研究领域占比最多的为工程材料、数理科学和生命科学,其主要集中于上海、南京、杭州,说明长三角内部城市在前沿领域投入人数较多且地域性突出;长三角内部城市间知识通路较少,传递效果较弱,不易吸引新节点;上海、南京、苏州在城市内部的由高校“青年千人”形成的网络合作模式联系度最高,而以上海-南京、上海-苏州、上海-杭州、上海-宁波与上海科研合作度低,虽地域邻近,但高校层次、城市能级等因素导致论文合作较少;1级子群中的上海、南京、杭州具备其它4个子群不具备的影响力,且辐射周边子群;以湖州、嘉兴为主的杭嘉湖与以台州、舟山为主的浙东南地区都面临子群能级降低的现状。长三角外部的点入度以香港和台湾最大,主要受到当地高校学术环境、学术影响力等因素影响致使外部极化明显;长三角外部点轴分布格局明显,且显著不均,集中在北京、厦门、香港和台湾,以北京、厦门、香港、台湾构成长三角论文合作网络的峰值区;此外,核心区联结密度3.50,而核心区与边缘区的联结密度仅为0.28,核心区与边缘区联系少,核心-边缘结构显著,而台湾地处核心区保持与大陆间较多科研论文合作;长三角外部间知识通路较少,传递效果较弱,不易吸引新节点,致使外部合作网络联系度相对较低。全球知识合作网络网络度中心度差异大,点入度中心势以美国的核心特征最明显,长三角内部高校“青年千人”与美国合作度高于其它国家;全球知识合作网络分布显著不均,表现出长三角内部城市向外辐射呈爪字型,空间结构等级层次性明显,各国合作论文数差别较大,以中东、中亚、南美州的阿根廷等国构成全球论文合作网络低谷区,西欧、北美,亚太等构成高峰活跃区;全球联结度极化显著,核心区国家联结度高达84.00,核心区与边缘区联结度1.93,两者间联系较少,核心-边缘现象明显;全球知识合作网络中核心区为美国,其它国家均为边缘区;长三角内部城市与国际间网关系数86条,整体网密度0.14,国际间科研合作密切;个体网规模最值集中在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长三角内部高校“青年千人”与北美洲的美国、西欧及东南亚的发达国家建立稳定地科研合作,合著论文较多联系度高;长三角内部高校间不同专业的“青年千人”与全球间联系度差异明显,上海、南京、杭州网络联系度最高;关系总数以北美洲的美国、西欧的英国和南亚的印度与全球建立的合作密切度最高;伊朗、巴基斯坦等亚洲国家、英国、希腊等西欧国家均处边缘区,且各国联接度0.07,说明长三角“青年千人”与边缘区国家间科研合作度低。综上,研究中还有如知识合作网络中心性差异显著;内外部知识合作网络两极分化;知识合作专业领域不均衡。相应地我们应该优化不同层次高校间的知识合作网络结构;优化不同空间尺度的高校间知识合作网络结构;加强高校间知识合作网络的专业领域均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