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油田已经进入高含水期,存在着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储采比低、采收率低等问题。储层平面上大面积水淹,剩余油分布异常复杂,分析难度大,其开发对象已由早期的油层组到中期的小层乃至单层、单砂体,开采的主要矛盾已由层间矛盾转为层内矛盾乃至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单元之间的矛盾。本论文综合应用不同尺度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通过精细解剖葡北四断块葡I组油藏地质和开发特点,以动静态相结合为研究主线,主要做了以下几点研究:(1)对各项参数的统计及岩心观察的结果表明,储层砂体成因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在对储层砂体特征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储层沉积模式。(2)用储层层次结构分析方法完成了葡北四断块窄薄砂岩油层不同成因砂体空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葡北四断块储层一部分砂体为独立的六级结构单元,另一部分横向展布范围较广、厚度较大的厚油层砂体为多个六级结构体纵向切叠、横向连片而成,在纵向和横向上可以进行单成因砂体的进一步细分。(3)综合应用不同尺度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开展对储层的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特征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葡北储层砂体层内非均质程度中等-较弱,而平面非均质程度中等-较强。(4)对夹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产状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区油层内的夹层厚度较小,频率和频数低,横向展布范围有限,大多数呈斑状分布,不超过一个井距,少数可达2个井距,而横向延伸范围能达3个以上井距的沉积单元内的夹层非常少见。(5)将储层空间结构研究成果和生产动态资料相结合,开展了储层空间结构与剩余油形成的关系研究,认为储层空间结构层次的非均质性是剩余油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尤其是厚油层内的夹层对其内部剩余油的形成有更加直接的影响。进一步指出嵌入型单成因砂体上倾尖灭区、垂向侵蚀切叠型不连通的单成因砂体、单成因砂体空间对接的隔挡层部位是剩余油富集区,另外当油层存在注采对应关系时,油井钻遇的油层内部不稳定夹层秩?彩菒В油富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