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设立自贸试验区是我国近年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被视为促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实现形式与有效途径,还被视为我国构建“双循环”格局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自2013年以来,我国先后设立六批21个自贸试验区,而且自贸试验区批设进程仍在持续进行。自贸试验区是我国设立的新型“特殊经济区”,总结自贸试验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对外扩大开放及国内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下“保外资”压力上升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立自贸试验区是我国近年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被视为促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实现形式与有效途径,还被视为我国构建“双循环”格局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自2013年以来,我国先后设立六批21个自贸试验区,而且自贸试验区批设进程仍在持续进行。自贸试验区是我国设立的新型“特殊经济区”,总结自贸试验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对外扩大开放及国内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下“保外资”压力上升和“贸易摩擦”频繁的背景下,长期资本流动同样也成为在我国当前经济背景下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关于自贸试验区设立政策评估的既有文献更多关注自贸试验区设立对经济增长影响等综合效果方面的研究,对自贸试验区设立在资本流动等其他方面的政策效果重视程度相对欠缺。既有文献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对资本流出的影响、自贸试验区对资本流动影响的区域或批次异质性、自贸试验区影响资本流动的作用机制等方面的问题研究不足。本文重点关注自贸试验区设立对资本流动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区域异质性,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对外直接投资分别衡量长期资本流入与长期资本流出,本文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等微观计量政策评估方法结合200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自贸试验区设立显著促进了所在地区的资本流入与资本流出;这一结论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与异质性权重检验,表明该结论是可信的,而使用不同样本与更细致数据观测到的结果同样支持了这一观点。(2)自贸试验区设立对资本流动政策效果根据自贸试验区所在地域不同而存在差异。资本流入方面,第二、三批自贸试验区的政策效果弱于第一批自贸试验区,且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的政策效果弱于第二批自贸试验区,同时沿海与内陆则并未体现出明显差异。资本流出方面,第二批自贸试验区政策效果相较第一批无明显差异,而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的政策效果明显弱于第一批自贸试验区,同时沿海自贸试验区的政策效果明显优于内陆自贸试验区。(3)自贸试验区设立对资本流动政策效果可能会根据当地自身资本流动水平的不同而有差异,本文对此使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进行了估计。本文发现,资本流出方面,政策效果随当地自身资本流出水平的上升而上升,资本流入方面,政效果同样会随着当地自身资本流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4)本文进一步采用回归控制法针对第三批自贸试验区的资本流动做了具体分析。资本流入方面,只有陕西、四川、河南等地观察到了积极的政策效果,重庆、浙江、湖北等地政策效果不明显。资本流出方面,陕西、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均观察到了积极的政策效果,四川、辽宁政策效果不明显。(5)本文还探讨了自贸试验区设立对资本流动的作用机制。资本流入方面,自贸试验区设立可通过增加当地外资企业数量、提高外资企业营收与利润、降低外资企业营业成本、提升当地投资便利化水平的方式来促进当地资本流入。资本流出方面,自贸试验区设立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刺激区内房价、提高对外投资企业数量的方式来促进当地资本流出。
其他文献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各种环境和资源消耗问题。国家逐渐重视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环境保护,因此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转变发展模式,将生态建设提高至国家层面。绿色创新效率,作为国家绿色经济发展和创新发展的主要指标,其提高被认为能够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黄河流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地区,可以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新经济常态”下促进经济增长。在此背景下,黄河流
21世纪以来,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谈判难以形成共识,世界范围内的多边贸易发展受到阻碍,各国为了改善本国的贸易环境,多选择了更加灵活的双边自由贸易和区域性自由贸易。2018年,日本等TPP成员国签署了《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此外日本和欧盟签署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也于2019年正式生效。与此同时,2012年东盟发起的由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东盟十国共1
我国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速度迅猛,但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方式也对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在全球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带领下,“绿色发展”这一新型名词出现在群众的视野中,技术创新是衡量绿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此,本文以“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相互作用”为主题,对我国省域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我国的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纵观全文,主要研究
环境问题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比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等,尤其是以工业污染物排放为主导的环境问题造成了我国酸雨、雾霾等一系列异常天气的出现和频发,给生态环境和人居生活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虽然我国在治理环境问题方面积极实践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但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的深层次矛盾依旧存在,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的绿色化发展,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开始积极发力。2007年人民银行等三部门对实施
基于经济社会学的政治—文化视角,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探索历程及其实践,着重分析政府与市场的互动以及市场竞争过程中塑造企业市场支配地位的政治—文化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经历了初创期、完善期和深化改革期。在市场不断演化的进程中,政治要素与文化要素相互交织,深度嵌入并型构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实践,而中央政府始终作为十分重要的行动者建构着市场制度的基本形态和市场竞争的
概述了我国玉米、大豆田主要杂草发生种类及简单识别,梳理了我国现有登记在玉米、大豆作物田的除草剂有效成分及作用靶标;同时详细概述了登记于这两种作物田的除草剂作用机理和应用特点以及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下田间除草剂如何合理选择与科学使用,以期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间杂草防除提供理论参考。
挖掘大健康循环产业链的内涵特点,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地区、川渝地区重点城市群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布局及特征,并提出优化建议:根据产业布局特征与发展趋势进行梯度开发与转移,健康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在于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源禀赋特征的结合,准确把握产业均衡化与区域差异化发展的关系。
从2013年我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区成立至今,我国已经有21个自贸试验区落地,范围遍布我国东西南北中。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是我国深化对外开放,进一步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我国国际贸易投资、区域间经济谈判的压力测试点。在自贸试验区发展的这9年间,负面清单从190条缩减到了27条,极大的促进了我国贸易便利化,多项制度创新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自贸试验区政策的实施促进了中国经济多方面发展。在这
疫情冲击使得本已疲软的世界经济陷入一场以高失业率为特征的严重经济衰退。为提振经济和稳定就业,各国纷纷提出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但旨在通过刺激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传统就业政策未能产生理想的就业创造效应。疫情中进入公共视野的现代货币理论及其重要政策主张“就业保障计划”则为我国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目标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参考。不同于传统就业理论及政策利用持续的失业人口构建“失业缓冲储备”,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