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简称5.12地震)后,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公益协作成为中国公民志愿行动的一种方式,网络搜救、网络寻人、网络打拐、网络助学、网络植树、网络环保等活动盛行,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力量。本论文主要研究这些互联网大规模公益协作是如何进行的,即它的协作机制。本文研究的逻辑框架为:以互联网大规模公益协作作为一种新型的集体行动为切入点,将该行动的情景与行动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抽象出协作过程中的三层次模型:信息网络、知识网络和协作网络,分别分析各个层次中的关键机制——信息传导、知识网络演化、目标和任务协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应用研究。对本主题的关注首先来自为什么互联网上能够发生大规模参与的、以自组织为特征的公益大规模协作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在当前世界的状态如何,于是有了第二章关于该行动本身(被学者定义为互联网大规模协作)的界定以及互联网与公民社会、自主治理理论、社会资本、对等生产等结合的理论综述。这部分的探究一直延续到现在,因为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正在或已经论证了互联网大规模协作给社会带来变革。信息传导机制考察了互联网大规模公益协作的情境特点以及与行动的关系。根据逻辑分析获得信息传导的模型,以案例研究为基础分析了信息传导QQ群范式和微博范式的信息网络拓扑结构,得到两者的特征比较。同时,以自主治理行为分析框架的七个规则为基础,探讨了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协作情境——QQ以及QQ群为主的虚拟空间在互联网大规模公益协作中的适应性。这可以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发现,为后续研究中找到并跟踪几个较长时间跨度的互联网大规模公益协作案例提供了帮助。知识网络的演化架起信息传导和协作本身的中间层次,通过逻辑分析和假设设置,以多主体仿真的方法对任务导向型和知识导向型的知识网络进了演化仿真和比较分析,得到相应的特征描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华夏公益行动网络”案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得到不同类型的知识网络演化特征,为接下来的目标和任务协同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大规模参与者的目标与任务协同构成协作网络的关键,其对应的机制是协作网络的关键机制。本文在考察目标协同机制过程中,系统论述了“集体认同”和互联网大规模公益协作的目标协同关系,得到相应的考察变量。再此基础上采用了动员大规模公众参与保护大象的大规模协作案例,通过一定的试调查确定了目标协同中关键因素的具体情境要素,并以假设检验的方式进一步调查得到目标认同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这个案例研究从2009年10月份一直到2010年的6月份,跨度两个国家(荷兰和英国);在考察任务协作机制时,探讨了任务协作中的复杂任务模块和简单任务模块在运作中的要素设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曾经促发国家启动贫困地区学生营养餐计划的互联大规模公益协作——“免费午餐计划”是本部分研究的案例对象。自主治理理论的层次分析框架中认为长期或重复的协作行为可能会带来环境或制度层面的改变。基于此,本论文接下来探讨了互联网大规模公益协作在环境层面带来的改变。站在非营利组织(NGO)管理和项目运作优化的视角,对开展多年的成功案例——“地球一小时”(一个号召全球人民通过互联网联接,一起做出响应气候变暖的公民志愿行动)进行深入分析,得出NGO如何利用互联网大规模公益协作机制进行相关的项目运作策略和设计;站在社会管理和创新的视角,通过一个跨度三年的协作实验平台(www.17do.org),对如何进行良好的协作制度设计进行了探讨,并得出它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本论文从选题的思考到研究对象的选定,再到陆续开展相关主题的研究扎根了大量的社会观察事实,相关的研究紧密贯彻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关于“实际管理对象类”博士论文研究的要点:研究对象在新时空的特点、状态;系统中相关变量或因素的关系及演变规律;以及产生改变对象系统的相应对策。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已在一些民间组织的项目管理与运作中应用,并产生实际的效果,这虽然没有机会在论文中进一步展示,但将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多实证的支持。在理论上,网络社会中所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是非营利组织管理和项目运作的新方向,本文的研究有利于组织战略管理理论、资源动员理论、公共关系理论以及公益项目管理的设计与运作等方面的拓展。另外,自主治理理论一直以来关注的是:“一帮相互依赖的人如何将自己组织起来并对公共池塘资源进行分配和治理”的问题,而互联网大规模公益协作是从“一帮相对独立的人如何将自己组织起来提供公益资源并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运作与配置”的视角,本文的研究是对自主治理理论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