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胃癌术后腹腔联合静脉化疗(腹腔组)与单纯静脉化疗(静脉组)的临床疗效。2.观察两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3.比较两组患者腹膜复发转移率和肝转移率的差异。4.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资料与方法:统计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肿瘤内科自2005.11.1-2007.12.31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临床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例108例。所有病例资料均由我院病案统计室提供。1.入组标准:①胃癌根治术后,②病理证实肿瘤侵犯浆膜和/或伴淋巴结转移,③病理组织学分型按WHO 2000分型,分期按2010年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公布的PTNM方案,④完成规定的化疗疗程(6个疗程),⑤所用化疗药物均为奥沙利铂(L-OHP),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CF)。2.临床资料:腹腔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24-71岁,中位年龄52岁。其中侵犯浆膜伴淋巴结转移40例,不伴淋巴结转移8例,有淋巴结转移而无浆膜侵犯8例,平均检及淋巴结13.8枚。静脉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23-70岁,中位年龄54岁。其中侵犯浆膜伴淋巴结转移34例,不伴淋巴结转移7例,有淋巴结转移而无浆膜侵犯11例,平均检及淋巴结13.5枚。3.治疗方案:腹腔组:L-OHP 125mg/m~2静脉滴注d1,5-Fu 500mg/m~2腹腔注射d1、500mg /m~2静脉推注d2-5, CF 200mg静脉滴注d1-5,腹腔联合静脉化疗3周期后再行静脉组方案3周期。静脉组:L-OHP 125mg/m~2静脉滴注d1,5-Fu 500mg/m~2静脉推注d1-5,CF 200mg静脉滴注d1-5。4.腹腔注射方法:腹腔穿刺前嘱患者排空小便,平卧位,取反麦氏点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后,戴无菌手套,9号穿刺针垂直刺入腹腔,回抽无气体、液体和血液,患者无不适反应后,先快速滴入生理盐水1000ml,观察液体确切进入腹腔后,再灌注5-Fu 500mg/m~2+生理盐水500ml。5.观察指标:两组病例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两组病例3年内腹膜复发转移率和肝转移率。6.随访及复查:随访通过住院、门诊、电话进行随访。第1年每3个月住院或门诊复查一次,第2年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内容包括血、尿、粪常规,生化,肿瘤指标CEA、CA199,腹部B超,CT,PET-CT和电子胃镜及相关病理学检查。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包,以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函数,两组生存数据的差异采用log rank检验较对,数据进行回归,读取中位数。两组腹膜复发转移率、肝转移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生存期腹腔组失随访7例,静脉组失随访4例。失随访数据作为结尾值一同进行生存分析。腹腔组的DFS为20.9±1.3个月,中位DFS为19.0个月,静脉组的DFS为17.1±1.2个月,中位DFS为16.0个月, p=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腹腔组DFS明显延长。腹腔组的OS为36.1±1.4个月,静脉组的OS为35.9±1.3个月, p=0.828,无统计学意义;2.腹腔组和静脉组3年内腹膜复发转移率分别为25.0%和44.2%,肝转移率分别为8.9%和23.1%,腹腔组腹膜复发转移率、肝转移率明显低于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不良反应:两组病例化疗相关的近期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外周神经毒性及脱发均可耐受。腹腔组15例出现轻度腹痛腹胀,对症处理后多在三至四天缓解。4例出现低热。随访期内未发现与化疗相关的严重的化学性腹膜炎和肠梗阻并发症。结论:1.腹腔联合静脉化疗的DFS较单纯静脉化疗延长3个月,可使患者获益。2.腹腔联合静脉化疗较单纯静脉化疗降低了腹膜复发转移率和肝转移率。3.腹腔化疗未出现与之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