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空间结构调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TIE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工业崛起,产业空间结构的合理化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各地掀起了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之风,同时,空气质量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2年中国政府推出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提出了加入PM2.5和臭氧8小时的检测标准,也调整了颗粒物、二氧化氮等的浓度限值,政府也下定决心开展空气监控与治理工作。鉴于此,本文旨在研究能够产生空气污染的产业空间结构调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梳理得到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是值得研究的议题,并利用全国污染源普查的2008年工业源产排污系数数据库选取了能够产生空气污染的产业。采用产业平均集中度和制造业中心值对这些能够产生空气污染的行业空间结构调整状况进行衡量,得到我国发达地区产业集聚程度一直处于极强的地位,但从2005年到2014年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也在逐渐增强,即某些产业正在从发达地区向较为落后地区扩散。对于空气质量的衡量指标本文选取了PM2.5、SO2、NO2以及PM10的浓度来共同衡量,确保分析更加全面,因为不同污染物其来源以及在各地的分布情况都是不同的。其中PM2.5浓度数据分别由美国航天局2001年至2010年气溶胶厚度估算得到和2010年之后各省市环境状况公报和实时监控网站提供得到。各种污染物近几年来的状况是不同的,SO2随着“两控区”政策的实施,有了微弱的减少,而悬浮颗粒物浓度则增加了很多,这与近些年中国各地雾霾灾害频发的现实相符。文章通过测算Moran’s I指数了解到中国空气质量存在着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以及局部地区有着极强的污染集聚性或者缺乏污染渗透能力,于是建立了空间面板误差和滞后模型,并且结合2005年至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来实证分析产业空间结构调整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最后得到结论是能产生空气污染的产业空间集聚显著恶化了当地空气质量;不同的空气污染物与经济的关系是不同的,本文得到经济与PM2.5、SO2、NO2和PM10等污染物浓度的关系分别成正“U”型,单调递减型,正“N”型与正“U”型,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在我国不一定存在;机动车数量的激增给空气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地的产业结构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显著增加 PM10的浓度;环保治理投资显著改善PM2.5的污染情况,却加重了SO2和PM10的污染,与完全改善环境质量的预期不相符。同时本文将通信技术、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单独提出进行研究得到高技术产业虽能产生一定的空气污染但实际上却能够改善空气质量,表明这类高技术产业的环境优化效应大于他的环境污染效应。正如新经济地理中所提到的,空间因素已经是不可忽略的变量,我国空气质量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国存在空气质量集聚状况,相邻地区空气相互影响。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是对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下利率和汇率的传导机制的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和中国目前经济转轨时期汇率与利率传导机制的一般形式和特征,提出中国
论文中心是评价沪深两市的投资环境,进而提出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的措施和建议.投资是一种资本运作形成的社会经济活动,其必然受投资活动本身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影响.投资环境就
本文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西南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统计资料进行详细的实证分
现代企业家阶层是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而出现的。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经营管理大权掌握在企业家群体手中。从一定程度上讲,现代企业的效率源泉之一就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运用。为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就必须走出过去传统体制的误区,建立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相适应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鉴于此,本文针对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了研究。 本文在分析产权、产权制度、...
90年代银行业放松管制后,银行业的竞争和并购等策略性行为成为研究的前沿课题,银行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也相应地得到了理论界的重视.该文对共谋假说和有效结
文章共分五部分,第一章论述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宏观经济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多重矛盾,指出内外平衡矛盾已成为目前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二章论述传统政策搭配理论提供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