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中期俄国“西欧派”的代表,他的“西欧派”思想值得关注。本文主要以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烟》为切入点,围绕《烟》本身所折射出的“西欧派”因素,以及当时的重要思想家赫尔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烟》所展开的相关争论,试图揭示屠格涅夫“西欧派”思想的真实面貌。 本文还关注了屠格涅夫的“西欧派”思想在国内外所产生的深远广泛的影响力。对俄国而言,屠格涅夫以西欧为标尺,在其客观冷静的现实主义书写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屠格涅夫是19世纪中期俄国“西欧派”的代表,他的“西欧派”思想值得关注。本文主要以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烟》为切入点,围绕《烟》本身所折射出的“西欧派”因素,以及当时的重要思想家赫尔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烟》所展开的相关争论,试图揭示屠格涅夫“西欧派”思想的真实面貌。
本文还关注了屠格涅夫的“西欧派”思想在国内外所产生的深远广泛的影响力。对俄国而言,屠格涅夫以西欧为标尺,在其客观冷静的现实主义书写中彰显了他的“西欧派”思想,给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次,他“西欧派”思想中那种主张俄国走向西方、将俄罗斯与西方连接起来的所谓“东西方综合”的观念影响了一批思索俄国命运的文学家们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写作。乃至到了俄国文学的“白银时代”,屠格涅夫“西欧派”思想的这一因素仍然发出深远的回音,与“白银”诗人进行隔空的对话。此外,屠格涅夫的“西欧派”思想成为俄国侨民文学的福音,成为他们在国外生存的精神家园。
而对国外而言,屠格涅夫作为一个“西欧派”大文豪,他主张让俄国文学走向欧洲,致力于建立起俄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联系。他旅居国外期间,将其“西欧派”思想外化为与各国学者广泛的文学交流以及各种文学影响,以此促进了俄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交流,这是他的“西欧派”思想对于世界文学最突出的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意义:本研究以健身气功的健身功效为立足点,探索健身气功对普通大学生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程度。通过对慢跑和健身气功对比研究,进一步探究传统健身术与现代有氧运动之间的差异,进一步丰富和健全健身气功健身功效,推动健身气功免疫力机制研究,为健身气功“治未病”理念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为“体医结合”和“健康中国”助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将60名普通在校大学生分为参考组、慢跑组和健身气功组进行为期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海马兴奋抑制平衡在AD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变化特点,以及有氧运动调节AD模型海马突触自身稳态、增强其突触可塑性的可能机制,为有氧运动预防或延缓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一定的实验室依据。 研究方法:(1)2月龄AD模型小鼠(APP/PS1/tau,120只)随机分为2月龄安静组(2MAS,40只)、增龄安静组(6MAS,40只)和有氧运动组(6MAE,40只)。同月龄C57B
从1976年中国女排再次组建国家队到刚落幕的2018年世锦赛,女排姑娘每一次征战都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国家和人民殷切期盼要求中国女排必须长久地保持竞技优势,努力在重大赛事中摘金夺冠。但是从中国女排42年成绩动态变化中发现:女排参加三大赛成绩变化波动大,不平滑态势不利于中国女排持续地健康发展,探究中国女排大赛成绩变化的影响因素,为中国女排持续发展谏言献策。本研究以中国女排三大赛事成绩变化为切入点,通
自成功获得2022冬奥会主办权以来,中国滑雪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滑雪市场的不断壮大,不同区域滑雪目的地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张力。京津冀作为2022冬奥赛事的举办地,显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尝试以京津冀区域为研究范畴,以滑雪目的地竞争力为研究对象,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应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专家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对京津冀滑雪目的地展开
研究目的:Apelin能够调节骨骼肌能量代谢,其机制尚不清楚,而AMPK是否参与该调节作用仍存争议。有氧运动能够改善机体代谢,在有氧运动中,AMPK在apelin调节骨骼肌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有待探究。本研究试图通过离体和在体实验,探讨AMPK在apelin调节骨骼肌能量代谢中的作用,以及有氧运动对其影响。 研究方法:(1)采用apelin敲除(KO)和野生鼠(WT)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Colum
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词汇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语言教学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词汇在语言教学与学习中都十分重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政治实力以及全球影响力的日益增长,全球掀起“汉语热”。汉语学习的教材《汉语教程》以及评定汉语水平的HSK考试随之出现。但是《汉语教程》中的汉语词汇与新HSK大纲中的词汇存在较大差异,极大地影响了汉语学习者的HSK考试的成绩,因此,本文将《汉语教程》
“伦理”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母亲叙事,是女性叙事的重要方面,母亲叙事伦理,是作家基于叙事的主题寻找女性话语的言说途径,是作家对历史的反思,对女性生命体验的思考。在中国文学史的脉络中,母亲叙事的传统由来已久。20世纪,随着外国文学思潮译介和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母亲叙事的叙事伦理呈现出新的质素和可供探讨的空间。本文选取八、九十年代部分作家的母亲叙事作品作为讨论
日本现代作家太宰治(1909-1948)是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在短短十五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有“昭和文学不灭金字塔”之美誉。其中篇小说《斜阳》发表后,甚至还产生了“斜阳族”这一流行语。太宰治的小说表现了战后个体的消极、彷徨与堕落,反映了个体普遍面临的精神危机。他的作品中的抗争精神至今仍有强大的吸引力。太宰治始终在挖掘、批判并抵触现实社会的丑恶、人性的虚伪和人心的险恶
小说和它的电影改编,虽然向读者展示了同一个故事,但是其所形成的文本世界却并不一样。这种不同,是小说和电影在文本中对叙事策略的不同选择导致的结果。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具体的改编现象的研究,跳出具体的改编现象,从理论层面论述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少。本文试图走出具体的改编现象,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以叙事学为方法,结合具体的改编案例,即小说《达洛维夫人》和《时时刻刻》的相关改编,探讨故事从小说改编至电
《经典释文》是唐吴县(今苏州)人陆德明所撰一部为《周易》等经典注音释义的音义书。该书“摘字为音”,目的是正音正义,方便人们理解经文和注文。因此在《释文》中,常用异读字的注释就显得非常重要。为了缩小体例、精简注文,《释文》对常用异读字常读音(即如字音)多不出注,以注异读音、明引申假借义为主。但是,书中不乏将常用异读字的常读音注“如字”的例子,这种注音必然是有原因的。而《释文》在流传和使用的过程中,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