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のだ」与汉語“是…的”的对照研究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smlj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语[のだ]句与汉语“是…的”句从形态上来看,[の]与“的”对应,[だ]与“是”对应,从句子结构上看称为对应句型似乎没有问题。但实际上通过中日对译语料库对两者进行对照,可以得知二者对应的例子意外地很少。并且,从功能上来看日语[のだ]句与汉语“是…的”句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目前的对照研究往往集中在二者共通之处。而对于二者的不同点仅从意义功能上指出哪里不同,造成二者不同的构文原因尚未明了。因此,本论文希望通过对日语[のだ]句与汉语“是…的”句的对照研究,在总结二者对应关系的基础上明确二者不同点产生的构文原因。本论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在归纳总结关于[のだ]的先行研究、“是…的”的先行研究以及二者的对照研究的基础上,找出还未解决的问题,提出对先行研究的疑问,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第二章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利用从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开发的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抽取的数据明确[のだ]与“是…的”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具体总结二者的不同之处。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暗示焦点的[のだ]与“是…的(1)”。在对二者共通点的构文原因进行再考察的基础上,也试分析了不同点的构文原因。首先,关于表示暗示焦点功能这一共通点的原因,目前的先行研究主要从名词句的对比性来寻求解释。与此不同,笔者认为对这一功能如果从连体修饰从句来分析会得到更明确的结论。其次,关于时态·体态的问题,从两种语言的动词性质的不同进行了说明。最后,关于有宾语时“的”的位置,解释为汉语语序导致的分化。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建立关系的[のだ]与“是…的(2)”。在对二者共通点的构文原因进行再考察的基础上,试分析了不同点的构文原因。首先,关于都能表示说明语气这一共通点,从[xはyだ(x是y)]形态的名词判断句的说明功能来进行了说明。接着,关于二者表示不同种类的说明功能的原因,从[の]与“的”的辖域的不同,具体来说,从[の]除了可以表示“窄辖域”以外还可以表示“广辖域”而“的”只能表示“窄辖域”这一点来进行了说明。最后的结论把日语[のだ]句与汉语“是…的”句产生差异的构文原因试做如下归纳。首先,[のだ]中的[の]与“是…的”中的“的”功能有所不同。[の]可以有“窄辖域”和“广辖域”两个辖域。各自与“连体修饰从句”和“名词从句”进一步与“暗示焦点”和“建立关系”相对应。而“的”只有“窄辖域”。也就是只有把谓语句变成连体修饰从句的功能。“是…的(1)”与“是…的(2)”的区别是由谓语的性质,也就是动态或静态导致的。并且,与接续助词性的形式名词[の]相比,“的”更接近代名词,名词性很强。“的”指代的对象也大多是物或人。由于物或人的性质往往是普遍性的,恒常性的,“是…的(2)”不表示个别的性质而表示一般的性质也就顺理成章了。进一步关于[の]与“的”的差异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那是由谓语的连体性与名词性导致的。日语的动词和イ形容词由于终止形与连体形同形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于形容词和“名词+だ”也可以通过把[だ]变成[な]来修饰名词。可以说日语的谓语连体性很强。汉语的话,要修饰名词,动词一定要加“的”。形容词和名词的情况,加与不加会产生语气的不同。与之相对,汉语的动词名词性很强。动词可以直接当作名词来使用。形容词句和名词句也可以直接作为名词从句来使用。日语的话,谓语后需要加[の]之类的形式名词。因此,[の]具有把谓语句变成名词从句的功能,其辖域可以延伸到整个句子。“的”具有把谓语句变成连体修饰从句的功能,其辖域只能延伸到“是”后面的部分。再往深处思考这种差异就会想到两种语言语序的不同。日语的基本语序是SOV,因此只要通过把V移到0的前面就可以表示修饰关系。汉语的基本语序是SV0,并且连体修饰语位于被修饰名词的前面。因此V不能直接修饰0。否则就会变成动宾结构。所以要通过“的”来表示修饰关系。如此,笔者认为“的”被限定到格关系的层次,无法像[の]一样表示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教材练习对于学生汉语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充足且有效的练习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因此,练习的设计和编写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教材编写的关键。前
称谓是一个复杂的语言文化系统,同时它又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研究称谓,既可以为我们梳理称谓系统的发展脉络,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
在外语写作教学中,教师经常针对学生写作中的错误提出书而纠正性反馈。这些反馈涉及很多语言层面,其中重要的一个层面为语言的衔接。然而,较少有研究分析书面纠正性反馈对于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Holec,1981)。学习策略作为自主学习最重要的一个方面(Little,1995),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自主
《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是清代中叶带有江淮方言色彩的一部白话小说,它较高程度的口语化水平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和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关于《儒林外史》中的虚词研
肖邦是首次将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于钢琴的作曲家,他的一生创作了四首钢琴叙事曲,分别是:《g小调叙事曲》《F大调叙事曲》《降A大调叙事曲》《f小调叙事曲》。而《g小调第一叙
轻声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语音现象,有关汉语的轻声,以及对于轻声词的研究一直是汉语语音研究的一个聚焦点。对轻声现象关注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轻声,包括轻声的定义、性质
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对学习者的不断关注,学习策略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国内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也明显增加。尤其是近
汉语方言史是汉语词汇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上古汉语方言史又是汉语方言史的组成部分,是汉语方言史的初期发展阶段,对整个汉语方言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先秦是汉语方言学的发轫阶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体现,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对成语掌握得并不好,在使用成语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误,本文主要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