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子溪流域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链式过程分析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GU988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渔子溪流域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中部、中西部,属于中、高山峡谷地貌,区内河流发育,岸坡侵蚀严重,地质环境复杂。茂汶断裂带横穿研究区,构造发育,地震活动频繁。研究区位于汶川地震震源附近,受汶川地震影响,区内崩滑流地质灾害大面积分布,在后期余震和降雨的诱发下,大量斜坡失稳,并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崩滑流地质灾害链,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故对山区地质灾害链的研究具有深入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渔予溪流域室内遥感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研究,结合ARCGIS软件,使用统计分析等研究手段,对渔子溪流域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地质灾害链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根据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研究区内发育滑坡75处,崩塌419处,泥石流57处,大量地质灾害沿河流及其支沟两岸分布。映秀—耿达段区域,位于北川—映秀断裂和茂汶断裂之间,岩性主要为“彭灌杂岩”,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发育区域,崩塌灾害连续分布,造成沿河分布的70%的公路被毁;耿达以西区域,地质灾害发育减少。  (2)将汶川地震滑坡分为震滑型和崩滑型,主要沿水系分布,高程为1500~2000m,坡度为30~60°,主要分布在阳坡上;将崩塌灾害分为震裂型、剥蚀型和侵蚀型,在空间分布上主要沿水系及支沟两岸分布,坡度为40~70°,坡高小于200m的陡峭斜坡上,以大型和中型崩塌为主,崩塌失稳后滚石的主要运动特征有滑动、抛射、跳跃和滚动等;将泥石流灾害分为坡面型泥石流和沟谷型泥石流,主要受降雨和震后松散物源的控制,具有暴发频度高,规模大,破坏力强等特点。  (3)通过现场调查,结合ARCGIS软件对DEM和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分析,从坡度、高程、河流形态、与断层带距离、构造部位、斜坡结构、地震、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分析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  (4)通过现场调查和分析,震后研究区内边坡失稳的形成演化过程主要分为原始斜坡变形、坡内裂隙发育、潜在结构面形成、震裂岩体失稳四个阶段。根据调查分析,概括出滑坡灾害形成机理为震裂—整体滑移型和震裂散体溃滑型;崩塌灾害形成机理为震裂—滑移式、震裂—倾倒式、震裂—错断式、震裂—溃屈式和震裂—渍散式;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为震后泥石流物源异常、流域微地貌突变、沟道堵塞效应、临界降雨条件改变和降雨入渗条件改变。  (5)根据资料收集分析和现场调查发现,研究区内地质灾害链的主要特点为:地震和降雨为主要诱发因素、地质灾害类型全和数量多、特殊河谷地貌、泥石流活动程度最高;形成条件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斜坡震裂岩体大量发育、局部地区短时强降雨、具备堵河的条件和特点。将研究区内地质灾害链形成模式分为地震直接诱发的崩滑破坏灾害链和暴雨、地震的综合作用下诱发的灾害链。  (6)分析了典型地质灾害链南华坪上游崩塌群和肖家沟泥石流灾害链形成过程。对南华坪上游崩塌群灾害的崩塌、堰塞坝发育特征,崩塌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及运动过程,堰塞事件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对肖家沟泥石流地貌分区、松散固体物源特征,泥石流成因、形成机制及运动过程,堵河后环境效应进行分析。
其他文献
针对传统形式的沼气池建造周期长,使用寿命短,运输困难、难以批量化生产的难点,结合现有的工艺与技术旨在设计并建造一种便于组装、可变容积的PVC塑料沼气池,并在设计组装过程中
裂缝性油气藏等复杂油气藏是目前研究探索的热门方向,为了分析裂缝储层的地震特性,更好地解释地震资料信息,需要建立与实际地下介质接近的地质模型,结合恰当的正演技术来模拟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国酒店的营销理念及发展战略也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发生巨大的变化。本文首先就网络时代下,我国酒店面临的发展问题展开讨论,进而深入分析酒店为取得长远
气缸内活塞环密封不良时,将引起压缩不足和燃烧气体的窜漏,高温燃气将直接从气环外圆表面漏入曲轴箱,从而发动机功率下降,热效率也下降。同时密封性不良时,高温高压的气体将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大连 LNG 工程属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该工程大连-营口段全长 258km,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对管道建设和安全运营存在威胁。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以了解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