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半导体封装互连纳米铜粉的可控制备及低温烧结

来源 :广东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jl640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代半导体在大功率器件上的应用面临着高温、高压、高频、高散热的可靠性考验,同时也对封装互连的材料和工艺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封装互连材料主要使用焊锡膏或导电胶,但都无法满足大功率器件的使用要求,因此具有独特理化性质的纳米金属材料就成了目前封装互连材料的研究热点。纳米金属低温烧结后接近块状金属的熔点、电导率和热导率,可以很好的满足高温服役的工作环境。目前纳米金属银、铜是较为理想的大功率器件互连材料,纳米银因为是贵金属价格昂贵,且存在电迁移的缺点,不能大量生产和使用,纳米铜的成本相对低廉,但抗氧化性差,极大限制了其烧结性能和应用。因此,本课题系统的提出了一种纳米铜颗粒的新型制备方法,研究不同实验参数对纳米铜粒径、形貌、分散性的影响,分析得到最优的制备实验参数,同时对制得的纳米铜粉末进行低温烧结性能表征,分析得到最优的烧结参数。本文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铜颗粒,选取了微溶性铜盐一水乙酸铜,还原剂抗坏血酸,保护剂聚乙烯吡咯烷酮K30组成还原体系,通过控制铜盐与还原剂、保护剂之间的浓度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分析出制备纳米铜颗粒得最佳实验条件。当乙酸铜和抗坏血酸、聚乙烯吡咯烷酮K30的摩尔比分别为1:4、1:2,最终制备出得纳米铜颗粒的平均尺寸在60nm。同时探究聚乙烯吡咯烷酮与2-苯基咪唑作为双保护剂制备纳米铜颗粒的情况,实验发现2-苯基咪唑和PVP的浓度比为1:6时,颗粒的平均尺寸达到最小为85nm。通过纳米颗粒的SEM、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热重曲线等表征方法,分析纳米颗粒的形貌、尺寸、抗氧化性及表面有机物的分解温度。针对芯片封装互连中的铜-铜互连,探索出最佳的纳米铜膏配置及烧结方案。选取合适的溶剂与纳米铜粉末混合配置成60%、70%和80%三种固含量的纳米铜膏,将纳米铜膏印刷在单面镀钛、铜的晶圆上进行烧结,得出最佳的纳米铜膏固含量。同时将纳米铜膏在220℃、260℃、300℃进行烧结,得出最佳的烧结温度。分析烧结后试样的SEM图及剪切力,得到的实验结果显示,固含量为80%,温度300℃的烧结效果最佳。
其他文献
创新实验室是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文章通过广西科技大学电气信息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的实践,阐述了高校创新实验室硬件设备、保障机制、师资队伍、活动
期刊
项目进度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工程项目是否能够按照合同的约定及时交付,反映着项目管理的能力,也影响到项目能否实现预期的利润。因此,对进度管理的研究十分必要,也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轨道交通已成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重点项目之一的轨道交通XX号线地铁YF站,具有施工工艺复杂,工期要求高,不确定因素多,工程周期短且不易控制等特点。本文应用
以收入一消费理论和协整理论为基础,构建了收入与消费关系的模型,并用以分析广东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研究表明,广东农村居民的消费与收入存在不可逆的棘轮效应,广东
本文通过对对外汉语一对一网课教学视频的观察记录,探究师生课堂互动中语言和非语言的使用情况,语言部分以师生课堂话语结构为基础,主要研究了师生对话,包括由教师引出的对话和由学生引出的对话,非语言部分主要研究了师生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对选题缘由,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说明,同时梳理学界关于对外汉语一对一教学,网络教学以及课堂互动的研究成果并进行综述;第二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