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31个省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也各不相同。但目前中国在国际比较项目(ICP)中对全国平均价格的基本测算是通过对各地区原始价格数据进行加总平均或简单加权平均求得的,这种基本算法显然忽略了中国区域的差异性,无法准确反映中国实际物价水平,不能保证地区购买力平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而导致中国国际比较结果产生偏差。因此,有必要在考虑地区间的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改进全国平均价格的测算方法。基于此种研究目的,本文涵盖了ICP中八大类价格数据,首先运用空间统计方法,选择合适权重,检验八大类部分规格品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聚集分布格局,其次,基于经济权重矩阵,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地区平均价格的影响因素,检验模型变量的显著性水平,然后根据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影响空间价格的主要因素和商品平均价格的关联度大小及进行排序,并根据关联程度大小将31省份划分为三大区域。最后引入基于EKS法的OECD空间调整因子,对三大区域的八大类商品平均价格进行调整,并结合区域权重试算出八大类商品的全国年平均价格,完成对全国平均价格基本算法的改进。通过上述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各基本分类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出现空间集聚分布。大部分的商品价格在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中Moran指数I都为正;ICP商品平均价格在地域上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不同地区商品的价格存在较大差异;货物类产品平均价格空间相关性较强,服务类价格空间相关性较弱。(2)各地区商品平均价格及影响因素之间具有溢出效应。依据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结果,不同地区的商品平均价格之间存在溢出效应,且造成地区间商品平均价格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水平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指标。一地区的商品平均价格不仅受到该地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等因素的直接影响,还受到邻近地区影响因素的间接影响,且溢出效应较为显著。(3)依据各类商品价格影响因素的关联程度划分三大区域。灰色关联度测算结果表明,各地区各基本分类商品平均价格有三个关联程度较高的影响因素,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依据其关联程度的大小和排序,将中国31个行政区域划分为三大区域,各区域之间的商品价格差异较大,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因此,可分别计算三大区域的商品平均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空间特性和经济因素对测算全国价格水平的影响。(4)空间因子调整后各类商品的全国年平均价格出现偏差。通过EKS空间调整因子法对中国三大区域八大类商品平均价格进行调整,其中,经调整后食品类、烟酒类、医疗保健类商品的全国年平均价格出现被高估的现象,而经过空间因子调整后,居住类、家庭设备产品类、交通与通信类、文化娱乐教育服务类以及衣着类商品的全国年平均价格出现被低估的现象。因此,相关部门及研究人员应重视地区的价格差异,不断改进全国平均价格测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