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内移植研究中,局部的炎症反应或者免疫刺激是探究材料与机体反应的重要内容。人工血管移植入体内是一个创伤的过程,会引起机体的损伤,产生的异物反应主要分为:(1)急性炎症反应阶段,创伤后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先天细胞渗入伤口部位,负责清除细胞碎片,以防止细菌感染。(2)修复阶段,主要指植入部位的损伤修复。人工血管体内移植后,炎症反应对组织的损伤修复阶段是主要的,涉及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和一些生物分子如蛋白质的吸附、白细胞的粘附和激活、细胞因子的表达、组织重塑及纤维包囊的形成等。先前制备的丝素小口径血管已经证明其在动物体内可以获得原位再生,为了更加深入分析组织再生的影响因素,本文研究了此小口径血管植入动物体内后的炎症反应。小血管移植入兔颈总动脉后,着重探究了炎症相关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在小血管支架中的粘附、浸润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用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丝素小口径血管动物移植后的原位组织再生或重建。首先,家蚕生丝经过脱胶、溶解、透析,获得丝素蛋白水溶液,与管状织物复合,模拟天然血管的组织结构制备出内径为3 mm的丝素小口径血管,利用端端吻合手术植入兔颈总动脉,植入后在计划时点取材。其次,丝素小口径血管植入后在既定时间点进行血液检测来初步评估兔子的全身炎症反应;通过HE染色对支架上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分布及动态变化进行初步观察。三分类血常规结果显示,小血管移植一天至一个月,血液中有较多淋巴细胞,移植三个月至十二个月,白细胞数量均超出常规指标范围。生化分析结果显示移植第一天C反应蛋白含量较多,一周后明显下降,移植三个月后C反应蛋白又出现高表达。材料中段HE染色结果表明,小血管移植一天、三天后,支架上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移植一个月后中性粒细胞最少,但是三个月和六个月显著增加,随后减少;小血管移植三天后,巨噬细胞数量并不多,一周后显著增加,但是一个月数量下降并趋于稳定;淋巴细胞与其他两种细胞相比较少,但在组织再生过程中,丝素小血管移植九个月淋巴细胞有明显变化。端部三种炎症细胞数量变化规律与中部相似,但移植三个月时端部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都有增加。再次,炎症细胞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均出现了动态变化,小血管移植一天至一周时,支架中段出现较多组织蛋白酶G和CD68阳性表达斑,一个月时,支架中两种因子的阳性表达斑最少,移植三个月后,组织蛋白酶G扬性表达斑逐渐增多,移植六个月后CD68阳性表达斑较多并趋于稳定。小血管移植至一个月,支架上CD3阳性表达斑均很少,但是移植三个月后开始出现显著的增多,随后相对减少并趋于稳定。小血管移植一个月,小血管材料尚未开始降解,而且由于端部吻合口手术创伤严重,招募更多的炎性细胞,所以在端部组织蛋白酶G和CD68阳性表达斑多于中段。三个月后,材料降解,新组织形成,端部和中段这些因子的阳性表达斑数量差异缩小。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支架植入体内后巨噬细胞的表型分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丝素小口径血管植入动物体后泛巨噬细胞特异性因子CD68表达水平约为自体血管的2.2-4倍。M1巨噬细胞特异性因子CD80表达水平仅在一天、两周、一个月时间点高于自体血管,分别为1.06倍、1.2倍和1.29倍。相反,巨噬细胞特异性因子CD163表达水平在植入前两周呈上升趋势为自体血管的2.4倍,并且在三个月和九个月都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说明M2型巨噬细胞在整个移植过程中占主导地位,也说明丝素蛋白材料小血管支架能够促进巨噬细胞向有利于组织修复的M2抗炎型巨噬细胞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