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型连铸铜单晶凝固组织形成的模拟研究

来源 :西安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_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金属凝固过程微观组织模拟从确定性模型、概率模型到相场法的发展过程和方法,以及各种模型存在的问题,并利用Cellular Automation(元胞自动机),简称CA法,模拟了热型连铸凝固过程微观组织的演化过程。 对单晶连铸生产单晶铜线材的生产过程中晶粒演化过程进行模拟,可跟踪显示晶体转变过程,定量预测晶粒形貌和晶粒度,得到工艺参数之间的合理匹配,进而通过改变工艺参数,获得理想的显微组织。文中通过分析单晶连铸的生产工艺过程,建立了数学物理模型,使用CA法模拟出了单晶铜组织演变过程和各个工艺因素对演变结果的影响,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模拟结果表明单晶组织的演化是依靠晶体竞争生长过程完成的;热型连铸中固-液界面的形状和位置对单晶演化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相符情况良好。对单晶连铸的温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主要工艺参数对固-液界面形状和位置的影响。研究表明,连铸速度和冷却条件对固-液界面形状和位置影响显著,铸型温度影响次之,熔体温度对固-液界面形状和位置影响不显著。随着连铸速度的增大,固-液界面的位置从铸型内部逐渐向铸型外移动,界面形状因子变小,固-液界面的凸起趋势减小、变平。随着冷却距离增大,固-液界面迅速向远离铸型的方向移动,界面形状趋近于平面,说明随着冷却距离的增大,冷却能力迅速下降,不利于单晶的演化。随着铸型温度提高,固-液界面的位置向着远离铸型的方向移动,并且固-液界面的形状逐步趋于平坦,当铸型温度到一定范围时,容易发生金属液的泄漏。因此铸型温度过高时,会对连铸过程不利。
其他文献
本文对餐厨垃圾生产乳酸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本实验室分离的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工业酶制剂对餐厨垃圾的同步糖化发酵生产乳酸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添加酶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以其低成本、高效率,最有可能成为硅太阳能电池的替代品,由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种新型的纳米结构光电转换器件的组装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工作,例如纳
IF钢是第三代深冲钢的代表,具有优越的深冲性能,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为了实现汽车的减重和提高安全性,开发了抗拉强度大于350MPa的高强IF钢。在高强IF钢的生产中,要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