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2-1943年,在抗日战场前沿的河南发生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灾奇荒。当时,正值全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河南除连遭水灾、旱灾、蝗灾、风灾(龙卷风、干热风等)、雹灾等自然灾害外,还有“汤”灾、兵害、黄泛、国民党政权与日伪政权的横征暴敛等人为灾害的肆虐。天灾战祸,交相煎迫,给河南的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国民政府对河南灾荒的消息进行了封锁,众多国内报刊杂志迫于压力在这一惨绝人寰的新闻事件面前集体噤声。尽管如此仍然有少数的国内报纸杂志和国外报纸杂志冲破重重阻力给予了积极的报道,同时,大灾荒的亲历者和一些决策的参与者也陆续对这一刻骨铭心的大灾荒进行了回忆和反思。通过对其的研究笔者试图全面地把握当时河南灾荒的状况,全面地了解社会民众对于灾荒的认识和反应,清楚地了解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河南灾荒的赈济与救助,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正确的及时的社会舆论监督的巨大社会效应,也可以看出人心向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据。论文的主体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整体上描述1942-1943年河南大灾荒的状况,从灾民、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与大灾荒的关系进行分类论述,同时介绍了灾民在灾荒期间表现出不同的流向,主要有灾民自发流向国统区、沦陷区和根据地三个方向。在大灾荒期间国民政府还采取措施,组织了部分河南灾民移民新疆,开发西北。第二部分内容是写报刊记述中的大灾荒。在河南大灾荒发生之时,重庆的《大公报》、上海的《申报》、南阳的《前锋报》等报刊都对大灾荒进行了相关报道。由于各个报刊所处的环境和影响,其报道的内容也各有侧重和倾向,其所陈述的事实和发表的评论也各有不同。第三部分主要侧重时人记述中的大灾荒,对于那些九死一生从大灾荒中活下来的人们、对于那些目睹过灾荒及灾民惨状的人们、对于那些亲历过灾荒和赈灾的人们、对于那些了解“人祸”内情的人们,他们在以后岁月里的忆述与反思,使随着时光流逝而被人淡忘的河南大灾荒的历史记忆被重新拾起。第四部分是通过对这些大灾荒的历史记忆分析所得出的评论以及现实意义和反思。总之,本文以历史记忆为主线,即从对报刊资料的解读,结合多方面的史料进行实证研究,藉此来探讨1942-1943年河南大灾荒的历史记忆概况,试图做出合理得当的评析,从而填补这一研究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