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ugui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构主义,有时也称之为“后结构主义”,是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一种反传统的思潮。它具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理性,反结构主义的特征。解构主义与传统的结构主义恰恰相反,它的出现目的在于推翻深深地已经扎根于人们心目中的一元中心理论,这种理论具有一个本源,一个中心,一个绝对的真理。解构主义提倡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辩证的哲学观点来解决问题。解构主义哲学家在讨论这些问题的同时,又用翻译的问题来阐述他们的哲学观点,那就是解构主义翻译观。正如王东风所言“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关注也恰恰是一些语言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够通过翻译的这个平台充分地表达出来。”解构主义哲学给翻译研究注入新的能量和生机,扩展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解构主义翻译学派。由于受到传统的结构主义的影响,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求同”,减少由于信息交流所带来的障碍,有效地达到翻译作品预期的效果和功能。“忠”、“信”、“对等”是传统翻译理论所采用的黄金规则。然而,在解构主义学者看来,这种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他们深信文本的意思是流动的、可变的、发展的、最终是难以捕捉到的。不同的语言由于语义、句法、发音的差异,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实际上翻译就是不同之处直接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解构主义,通过消极二元对立的观点,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地了解不同的语言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因此,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的目的不在于“求同”,而是在于“存异”。对翻译实践的目的来说,翻译就是彰显和保护这些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不是去掩盖它们。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那种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过程来说,尽管译者也竭力去找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对应,但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他们独特的特征不应该被掩藏和消失掉,而且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差异和原语文本的实质都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被保留。在翻译教学课堂上,学生们也应该受到鼓励去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不应采取所谓的“标准”模板,限制他们的思考。对翻译批评的标准而言,传统的那种建立在“忠实”之上的翻译批评标准应该被打破,用一种“多元”、“动态”的翻译批评标准取而代之。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罚金刑适用罪名和适用范围的扩增及适用方式的变化,罚金刑的司法裁量问题也日益凸显。较之于我国1979年《刑法》,1997年《刑法》及其后陆续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其中有2
本论文是对安乐哲翻译观的个案研究。安乐哲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汉学家。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大大得益于他的这种身份。在《论语》的翻译过程中,安乐哲有意识地从哲学角度
加拿大学者凯·尼尔森通过对以罗尔斯为首的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学者的全球正义理论进行批判,逐步阐明了自己的全球正义理论。他认为,在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全球的不公平
流年不利的蔚来正遭遇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种种危机,时不时会因一条负面新闻登上行业甚至社会头条。作为造车新势力中的头部企业,蔚来汽车自诞生以来就在探索解决自身与行业中的
经过多年的道路桥梁工作经验实践,本文从施工的角度上,试论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经常出现的腹板裂缝的成因,路面与桥梁连接部的沉陷及桥头跳车问题,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影响因素
艾丫皮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