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构主义,有时也称之为“后结构主义”,是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法国一种反传统的思潮。它具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理性,反结构主义的特征。解构主义与传统的结构主义恰恰相反,它的出现目的在于推翻深深地已经扎根于人们心目中的一元中心理论,这种理论具有一个本源,一个中心,一个绝对的真理。解构主义提倡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辩证的哲学观点来解决问题。解构主义哲学家在讨论这些问题的同时,又用翻译的问题来阐述他们的哲学观点,那就是解构主义翻译观。正如王东风所言“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关注也恰恰是一些语言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够通过翻译的这个平台充分地表达出来。”解构主义哲学给翻译研究注入新的能量和生机,扩展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解构主义翻译学派。由于受到传统的结构主义的影响,传统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求同”,减少由于信息交流所带来的障碍,有效地达到翻译作品预期的效果和功能。“忠”、“信”、“对等”是传统翻译理论所采用的黄金规则。然而,在解构主义学者看来,这种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他们深信文本的意思是流动的、可变的、发展的、最终是难以捕捉到的。不同的语言由于语义、句法、发音的差异,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实际上翻译就是不同之处直接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解构主义,通过消极二元对立的观点,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地了解不同的语言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因此,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翻译的目的不在于“求同”,而是在于“存异”。对翻译实践的目的来说,翻译就是彰显和保护这些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而不是去掩盖它们。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那种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过程来说,尽管译者也竭力去找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对应,但是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他们独特的特征不应该被掩藏和消失掉,而且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差异和原语文本的实质都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被保留。在翻译教学课堂上,学生们也应该受到鼓励去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不应采取所谓的“标准”模板,限制他们的思考。对翻译批评的标准而言,传统的那种建立在“忠实”之上的翻译批评标准应该被打破,用一种“多元”、“动态”的翻译批评标准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