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汞作为有毒重金属进入环境污染土壤和水体,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对人体及其他生物造成严重影响。筛选水体除汞材料对于开发水体汞污染修复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天然含铁锰矿在我国矿藏丰富,是一种去除水体汞的良好环境矿物材料,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直接使用其表面活性低、矿体杂质多,专性吸附能力低,因此需要对材料进行相应的改性或活化,以提高吸附能力和性能。本文采用实验室批处理实验,在筛选比较水体除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化学改性,寻找提高含铁锰矿水体除汞能力的新方法,通过现代波谱技术分析其除汞机制,为含汞废水修复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选择28种材料进行了水体除汞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水体Hg最佳的吸附材料有:含铁锰矿、生铁粉、活性炭类、纳米TiO2、风化煤、锯末,去除率为80%-95%,其次是沸石、钢渣、转炉渣等工业废弃物材料,去除率为50%-80%,去除效果差的有海泡石、硅藻土、珍珠岩,去除率仅为10%-20%。 (2)选择了三种不同铁锰含量比的典型含铁锰矿进行改性,试图提高其汞的去除率。通过采用硫酸、草酸、柠檬酸和水合肼等四种改性剂改性,结果发现,改性效果顺序为水合肼>柠檬酸>草酸>硫酸,与对照相比,前三者水体除汞率分别提高了34%、18%、15%,而硫酸降低了32%;矿物改性效果提高程度:中铁>低铁>高铁;矿物改性吸附能力:高铁>低铁>中铁。 (3)研究了改性前后含铁锰矿除汞效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含铁锰矿吸附Hg的过程。其中,水合肼改性材料吸附容量比原矿大幅增加,水合肼高铁由原32.477mg/g提高到101.11mg/g,水合肼中铁由原13.734mg/g提高到32.535mg/g,水合肼低铁由原12.340mg/g提高到50.461mg/g。通过二级动力学吸附方程拟合结果,Kad的大小可以判断水合肼改性材料对Hg2+的吸附速率比原矿提高了10倍左右。材料吸附Hg溶液的最适宜pH为7.0~9.0。水合肼改性含铁锰矿比原矿的解吸率最差,不适合重复使用。改性材料在高浓度共存离子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吸附能力。 (4)采用现代波谱技术,分析了含铁锰矿改性除汞的初步机制。BET和SEM结果显示,改性后含铁锰矿材料的团聚现象得到改善,颗粒变小,粒径和孔径增大,其中尤其以水合肼改性法最为明显。FTIR图谱分析可知,主要参与反应的官能团有-OH、Fe-O、Fe-OH、Mn-O和Mn-OH。XRD分析表明:含铁锰矿改性前后,四种改性材料并没有生成新的晶型物质;含铁锰矿吸附前后,改性材料吸附Hg后会出现新的峰形,可以初步推测新生成的物质可能为Hg(OH)2和Hg(OH)Cl。材料对重金属Hg的吸附主要依靠重金属与材料表面的含氧官能团的化学键合,从而将Hg吸附于材料表面得以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