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享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性行为,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幼儿交往发展的一种手段。分享与幼儿的年龄、性别、观点采择、移情等个体因素以及分享情境、社会文化、教育方式等环境因素有密切联系。国内外学者对分享的研究也大多致力于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但是,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分享进行比较研究较少涉及,特别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分享行为研究几乎为零。因此,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心理学实验的方法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分享发展的异同,并从家庭文化、学校文化、社会文化等方面出做解释,为培养幼儿的分享能力提供参考建议。本研究以傣族、汉族4-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实验法开展量化研究,考察幼儿分享观念、“偶得物”和“拥有物”情境下的分享行为发展特点及异同,并进一步运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比较法从家庭文化、学校文化、社会文化三个方面来解释造成分享差异的原因,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强儿童分享行为的建议。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概述了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有关儿童分享行为等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主要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傣族、汉族4-6岁儿童分享观念、“偶得物”情境和“拥有物”情境下的分享行为。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影响儿童分享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了两个民族在社会文化、家庭文化、学校文化三方而的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对分享结果的影响。第四部分,对上述结论进行总结梳理,结合影响分享行为的文化因素,对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提出建议。总之,与国内外现有研究相比,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其一,运用心理学实验研究少数民族分享行为的发展,从理论上弥补我国少数民族道德教育研究的不足。其二,通过比较发现不同民族之间儿童分享行为发展的一致性规律或特殊规律,从跨文化的视角对傣族、汉族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差异做出解释,修正单一民族背景下建立起来的理论局限,完善分享行为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