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是位于南亚次大陆的重要国家,更是新兴经济体的主要代表成员之一。其国土资源辽阔,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人口数超过13亿,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人口大国,且拥有年轻化的人口结构。除石油外,印度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藏量丰富,同时地理位置也十分优越,如一把“匕首”直插印度洋心脏地带,俯瞰这一连接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重要海上交通枢纽,加之绵延的海岸线和超过20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构成了印度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2014年印度人民党领袖莫迪上台执政,先后推动了“印度制造”、“数字印度”和“智慧城市”等刺激经济增长的宏伟计划,同时还加快实施国内的制度性改革,包括推动征地法案改革、劳动法案改革、破产法案改革、国营部门私有化并在全国范围统一“GST税制”,还于2016年下达“废钞令”以打击印度的地下经济产业,以期改善印度的营商环境。通过这样一系列的经济计划和制度安排,印度的营商环境有所好转,在最新公布的营商便利指数排名中,印度在190个国家中位列第63位,相较于莫迪执政之前排名大幅上升了一倍之多。与此同时,经济数据也有所起色。2018年印度GDP总量达到2.7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在莫迪执政期间平均增速达7%以上,经济表现一路高歌猛进,一时间在世界出尽风头,媒体舆论甚嚣尘上,似乎那个“不可思议”的印度又回来了。有学者就曾将印度比作行动迟缓的大象,或是缚于笼中的老虎,意在指印度的经济实力正在渐渐释放。但是,2019年以来,印度经济摇摇欲坠,甚至出现“断崖式”下跌。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印度经济的阶段性发展,以及莫迪执政以来所面临的印度经济增长特征和挑战,探究印度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以期对印度经济增长前景有一个初步的预判。首先第一部分是对印度自独立以来的经济增长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描述,主要分为90年代改革以前和90年代改革以后两个时期。第二部分是分析自莫迪上台以来印度经济表现出的特征和挑战,并分别从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率等宏观数据对印度经济的现状进行进一步剖析,然后从国内消费、经济结构和就业方面阐述了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此外,还从通货膨胀危机、双赤字危机和基础设施障碍等角度分析了印度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印度未来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挑战。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利用GDP支出法等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和进口对印度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分析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哪些,接着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探寻印度GDP增长与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之间的协整关系。最后一部分是莫迪2.0时代的前景分析,通过分析莫迪再次连任总理后印度经济增长的表现,以及莫迪在第二任期所实施的主要经济举措分析所谓“莫迪经济学”是否奏效,并对印度经济增长的前景进行了简单判断。本文的基本结论是:虽然莫迪在第一任期实施了许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也在积极推动国内各方面的制度改革,在自由化、市场化的道路上没有走回头路。但由于许多关键领域的改革遭到反对派、工会和农民等利益集团的极力反抗,改革的成效并不理想,经济改革举措虽然影响广,跨度大,力度强,但反而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冲击。前期印度经济得以快速增长主要源于其国内强劲的消费需求能力,基础设施的改善,工业部门的逐步提升以及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所致。诚然,印度虽然具备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但还得看莫迪在第二任期能否继续保持改革的定力,继续向改革的深水区推进,挑战更多既得利益群体,同时还要看国际环境能否为印度经济增长创造一个有利条件。短期内,印度的经济增长显现出了一定疲软态势,从最新公布的经济增长数据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从5%已经跌至4.5%。但本文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印度依然具备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来调整国内的发展道路。在投资方面,印度可以继续以“印度制造”为支点,撬动国内外的投资资金向印度聚集,并依靠其优势部门在全球吸金。另外,印度还需提升国内工业制造品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实现更多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额以改善目前糟糕的贸易逆差问题。最后,在未来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等着力点为契机发展本国经济,不断优化本国的资源配置,扬长避短,定能实现莫迪口中的“经济强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