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婚姻是构成家族、产生亲族的基础,是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产生婚姻的礼俗仪式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重要的是整个婚姻仪式过程中所体现的各种不同特点,以及它所具有的社会实际功能。本文将婚姻仪式的社会功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搜集、深度访谈和居住式体验观察等田野工作方法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深度描述了皖西北农村一个同质性较强的行政村的婚姻仪式过程。在此基础上,对该地的婚姻仪式过程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从政治人类学的角度来观察、描述当地社会的表现形态,并探讨特定仪式与组织的社会政治功能。 本文首先对婚姻仪式的范围进行了界定,认为完整的婚姻仪式应该包括这几个部分:说媒、相家、过小礼、下花红、要、结婚礼、回门、接。在详细描述婚姻仪式的基础之上,本文依据政治人类学中曼切斯特学派关于冲突与仪式的研究角度,在分析研究巫术占卜术的意义与功能的前提下,构建出一种新的伦理模型,即控制-联系-宣传-传承,来分析婚姻仪式在农村社会中的社会功能。在血缘关系的权力构成居于主导地位的农村地区,村民及村民组织往往操作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如语言、宗教、艺术、仪式等,以抵抗国家的权威和资本主义的外来势力。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使两性结合规范化的主要手段是社会风俗和法律。婚姻礼俗的作用主要在于获得人们生活所在地区的认可(在传统社会或现代国家权力较弱的地区这是婚姻规范化必需且是唯一的形式),而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则是获得国家认可,使婚姻取得相应的法律效力。因此,婚姻行为同时受到礼俗和法律这两种规范的调整,但礼俗和法律并不完全一致,而是会发生冲突。这也是传统社会与国家政府之间互动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往往借助于宗教以及社会文化准则等形式内化到人的内心中,从而起到约束人们行为,控制社会的作用,即内在化控制功能。在传统习惯中,一家人的婚礼,往往是全村的大事。因此,相关的人们都会主动前来相帮。到了举行婚礼的这天,全体人员还会穿上盛装,像自家的喜事一样,和新人及他们的家人一起狂欢。而主人也会倾其所有,款待前来的客人。由于平时往来不太方便,像诸如婚礼这样的喜庆活动也就成了人们聚会的场合。人际关系就是用这种方式进行调节,使得亲戚之间、乡亲之间、朋友之间、不同辈分的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作为个体,人的一生要经历许许多多的仪礼,其中较为重大的是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和丧葬礼,而婚礼则是礼仪的根本,是人生最关键最根本的程序。婚礼的形成,将明确标志着一个人进入建立个人家庭、发展家庭的重要阶段,属于人生仪礼中划时期的仪礼,是社会发展必要的仪礼。婚礼把个体的“我”,同化于社会之中,并确定“我”在家庭及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而婚姻缔结过程中的各种仪式则是个体向家庭、社会取得理解和认同的最重要、最有效、最庄严的形式,具有重要的宣传功能。婚姻仪式的程序是传承的,是一代一代继续下去的,具有信仰、民俗的精神,其在各种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下包含着人类社会永恒的种的繁衍,文化的继承。无论哪一个时期的婚礼,老人和专门主持婚礼的人往往起着主要的作用,媒人则从订婚、定婚到举行婚礼,一直在唱主角。老一辈的人往往通过谚语、民谣、规矩等多种形式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以及礼俗特点演示出来,许多人从孩子时开始,就一遍一遍地聆听,等到他长大成人的时候,这些丰富的历史传统、仪式等早已深深印刻在他的心中,他在别人和自己的婚礼上就越来越熟练地参与婚礼仪式当中去,并逐渐发挥主要作用。因此,语言、行为和各种仪式等作为极为重要的传承方式之一,使得婚礼这样一种全方位展示各种礼仪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在喜庆气氛的烘托下,具有其他活动所无法相比的感染力,成为年轻一辈学习传统文化的最好机会。 在文章的最后,本文通过对比当地古今婚姻仪式的逐步演变和简化,反映出传统文化形式在遭遇现代化以及国家权力伸缩影响过程中的蜕变,以及现阶段两者在不同程度上的共存状态,从而说明国家政府与传统社会之间外在化控制与内在化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的互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