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异常加剧,我国旱涝灾害事件愈演愈烈。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华中地区1644-1991年旱涝灾害的历史文献资料,建立历史旱涝灾害资料数据库,重建旱涝灾害等级序列。运用多种现代气候统计方法,如:启发式分割算法(BG分割)、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函数(CEEMD)、经验正交函数(EOF)、交叉小波功率谱和交叉小波相干谱等,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分析清代华中地区268a的旱涝灾害的演变规律,并探讨其成因机理。结果表明:(1)收集整理华中地区1644-1911年旱涝灾害的资料,建立各个府(州)和全区的历史旱涝灾害等级序列。从整个时间序列来看,华中地区旱涝灾害等级序列呈先轻微上升,后平缓下降,最后再上升的趋势,各等级洪涝灾害的发生年次均多于干旱灾害。(2)运用趋势拟合法、滑动平均法、累计距平法、BG分割、CEEMD和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华中地区1644-1911年旱涝灾害等级序列的世纪分布特征、阶段性分布特征、突变特征和周期性特征。①洪涝灾害除1644-1699年外,其余时段均高于干旱灾害,且各等级洪涝灾害的频次均高于干旱灾害。②清代华中地区旱涝灾害等级序列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具有5个偏旱期和6个偏涝期。③清代华中地区旱涝灾害等级序列在1702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旱灾转为涝灾。④清代华中地区旱涝灾害等级序列存在2.8a、6.9a、10.6a、21.1a、55.6a和100.9a的显著周期。(3)从空间分布来看,华中地区1644-1911年干旱灾害的年次在长沙府、澧州和武昌府、黄州府较为严重;洪涝灾害的年次在长沙府和汉阳府、安陆府、荆州府较为频繁。旱涝灾害年均受灾县次比分布图,与旱涝灾害年次图有着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又有部分差异。(4)EOF分解结果表明,清代华中地区旱涝灾害等级序列前11个空间模态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51%。第一模态为以全区旱涝灾害一致性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全区旱涝灾害普遍偏多(少),而其他的典型模态主要表现为区域内部的局地差异,如南部与北部、中心与四周的反相位变化的空间特征。(5)交叉小波相干谱、小波位相谱和相关系数法的结果表明:太阳黑子数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与清代华中地区旱涝灾害具有不同程度的联系。交叉小波功率谱表明两者存在3-14a的密切关系,且在不同时段具有不同的程度的影响;而小波相干谱表明两者存在4-30a的强凝聚共振周期。华中地区旱涝灾害与东亚夏季风在年代际变化上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两者相关系数在空间分布上呈“南正北负”,其“零线”大致位于黄河沿岸。(6)华中地区1784-1786年极端干旱事件,致使大部分地区赤地千里,禾穗多枯,稻禾籽粒绝收,河流井泉持续枯涸,以致于米价昂贵,民多逃窜,卖男鬻女,饿殍载道,人相食等惨景的记载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