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淡水蚌类生活史中,其钩介幼虫需寄生到合适的寄主鱼体鳃或鳍条上才能完成变态、发育,生长成为稚贝。钩介幼虫与寄主鱼的相互选择机制,到目前为止,仍然未能得到清楚的阐述。在实际生产实践中,筛选出合适的寄主鱼是实现特定蚌科物种人工繁殖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选用目前我国主要的淡水育珠蚌: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和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ata)为研究对象,通过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对天然寄主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寄生来研究育珠蚌对寄主呼吸代谢、营养指标产生的影响;通过褶纹冠蚌钩介幼虫对鲤鱼(Cyprinus carpio)、黄颡鱼以及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的寄生研究钩介幼虫对寄主免疫应答产生的影响。1.钩介幼虫寄生对黄颡鱼耗氧率未产生显著影响,仅使其产生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对其排氨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且随钩介幼虫寄生量的增加,对排氨率的影响程度也在加大;在寄生第4、8 d,寄生组O/N比显著低于未寄生组(P<0.05)。2.寄生与饥饿胁迫对寄主鱼血清电解质及生化指标产生显著影响。寄生胁迫对寄主鱼血清K+、Na+与Cl-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对Ca2+、P5+、Mg2+的影响显著(P<0.05);饥饿对上述6种电解质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寄生导致寄主鱼血清肌酐、总蛋白、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下降(P<0.05);而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饥饿导致肌酐、血糖、总蛋白和白蛋白下降,而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上升(P<0.05)。3.采用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天然寄主--黄颡鱼的方法,测定寄生前、中、后期血清、肝脏和肌肉中主要营养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寄生胁迫导致血浆总蛋白(TP)、总氨基酸(T-AA)显著下降(P<0.05),而对游离脂肪酸(NEFA)和糖原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于寄生后期,肝脏中TP、T-AA和NEFA显著下降(P<0.05),糖原并未显著变化;寄生并未对肌肉中各指标产生显著影响(P>0.05)。4.天然寄主不会导致钩介幼虫提前脱落,而在非寄主鱼体上会出现早脱落现象;寄生胁迫导致非寄主鱼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Lym)、嗜酸性粒细胞(Eos)显著增加(P<0.05),而寄主鱼变化不显著;对寄生鱼红细胞计数未产生显著影响;寄主鱼和非寄主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补体(C3、C4)以及免疫球蛋白(Ig)均未产生显著变化;寄生导致非寄主鱼干扰素(IFN)活性、抗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天然寄主并未产生显著变化。综上表明,钩介幼虫寄生胁迫对寄主鱼的呼吸代谢,营养代谢以及免疫方面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蚌科钩介幼虫对合适寄主鱼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呼吸和营养可能是钩介幼虫寄生量的控制因素;而免疫可能是钩介幼虫能否在寄主鱼体完成变态、发育的关键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