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2016年的年度报告显示,自我国社保基金获得国内股市准入以来,整体投资累计收益中有40%以上都来源于股票投资,并且其年化收益率将近9%左右。如此战绩,在整个基金行业中都算是首屈一指。那社保基金如此骄人的业绩究竟源何?到底是因其基金管理人未卜先知的择时能力呢?还是源其基金管理人对被低估标的挖掘的选股能力呢?为了回答以上疑问,本文从两个视角展开分析:一方面,本文基于上涨过程中选股收益大于择时收益,而下跌过程择时收益大于选股收益的理论,从社保基金的持仓市值与上证综合指数二者之间的变化趋势来论证选股能力与择时能力的强弱问题;另一方面,本文选取我国社保基金2008年Q1—2017年Q4为期40个季度的股票持仓数据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采用H-M-FF3模型对社保基金的选股能力与择时能力及其相关变化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检验社保基金在不同股市状态下的持股变化以及选股能力系数?与择时能力系数?2的显著程度,本文得出了我国社保基金具备选股能力,而择时能力不明显的结论。最后为了使实证结果更具准确性,本文用总市值加权下的市值因子和账面市值比因子替换了流通市值加权下的市值因子和账面价值比因子进行稳健性检验,最终,检验结果与实证结论高度一致。本文从两个视角下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社保基金管理人具备了良好的选股能力,但择时方面的能力却并不突出,甚至不具备。另外,在上涨阶段,社保基金的选股能力明显强于择时能力,但在下跌过程中,其择时能力也并不突出,即在整个过程中,我国社保基金的选股能力突出,而择时能力不明显,其选股收益也远远大于择时收益。同时,我国中小投资者可以实时关注社保基金持有的相关股票,这类股票的价值大多被市场低估,具备较强的稳健性和良好的收益性,但何时买入卖出,由于社保基金不具备良好的择时性并且其操作是动态变化的,因此这又需要中小投资们依靠自身的经验和市场环境仔细斟酌而后进行谨慎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