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PU)中医证候分类、辨证标准、证候规律;评价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1.文献研究:系统研究古今文献,了解PU证型分布特点及其研究进展。2.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江西省中医院收集适宜样本量的PU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辨证标准、证候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3.临床疗效研究:将198例胃镜下确诊的PU患者随机分为分为A组、B组、C组。A组为中医药辨证治疗组,按证型不同分别给予辨证方药治疗;B组为西药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C组为中西结合组,给予中医药辨证治疗,同时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疗程6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症状积分、证候疗效、胃镜疗效及HP根除率结果:1.文献研究:综合古今研究PU的相关文献,发现PU的辨证分型较多,辨证分型中大多数学者是根据经验来进行分类,已有的证型证候诊断标准主要来自部分专家讨论和集体研究,故对此病的辨证尚无统一规范,认识也不统一,对其整体的宏观分布与演变规律的把握尚不够全面。2.临床流行病学研究:(1)根据变量聚类的结果,可将PU患者的症状分为5个证候群。(2)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出对证型诊断有统计意义的主要症状。(3)通过因子分析可得出PU证型的分布情况,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脾胃虚寒证、肝胃气滞证、胃热炽盛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4)患者的性别、年龄、饮酒、吸烟、嗜食油炸、嗜饮浓茶、嗜食肥甘厚腻、饮食不节、气候因素、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在5个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病程、临床分类、嗜食辛辣、情志不畅、过度劳累、合并胆汁返流、胃镜下分期、HP感染在5个中医证候分布上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01)3.临床疗效研究:(1)胃镜疗效评价、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试验各治疗方案治疗PU均有较好疗效,其中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各治疗方案对PU五类证型均有显著疗效(P<0.001),其中中西结合组治疗方案对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胃热炽盛证、瘀阻胃络证、肝胃气滞证的改善明显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试验各治疗方案对瘀阻胃络证的疗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P根除率评价:试验各治疗方案治疗PU均有较好疗效,中药组HP根除率为67.19%,西药组HP根除率为71.43%,中西结合组HP根除率为89.23%,中西结合组HP根除率明显优于中药组、西药组(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HP根除率相当(P>0.05)。结论:(1)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可把PU的常见证型归纳为以下5类:脾胃虚寒证、肝胃气滞证、瘀阻胃络证、胃热炽盛证、胃阴亏虚证。(2)结合以往研究成果、文献研究和本次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初步建立PU常见五类证型的辨证标准。(3)通过因子分析可得出证型的分布情况。(4)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在中医证候的分类、辨证标准以及证型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是有帮助的。(5)试验各治疗方案治疗PU均有较好疗效,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相当,中西结合组疗效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