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8年取消贷款规模管理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开始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体系流动性以及市场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产生了相当积极而有效的作用。近几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出现较大的非正常波动。如何有效的管理和调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变得十分重要。
首先,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理论为基础,从理论上系统分析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机理,指出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的传导途径。
其次,本文围绕近年来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发展现状和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展开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利用2004年6月至2011年6月的资料数据,建立了VAR模型,运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论证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所产生的长短期影响等。并得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与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存在长期的影响关系,与商业银行的贷存比这一流动性指标的影响表现为短期的动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关系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
最后,本文在前文的分析基础之上,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本身的不足、货币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传导过程中的阻碍等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趋于合理的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