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新辅助治疗在进展期直肠癌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4年6月至2007年9月期间接受新辅助治疗(术前放化疗)的25例进展期直肠癌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我院2001年6月至2004年6月期间单纯接受手术加术后化疗的25例直肠癌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入选标准:1.术前结直肠镜检查:证实肿瘤下缘距离肛缘10cm以下,且其余大肠内未发现肿瘤(若肿瘤巨大堵塞肠腔,选用结肠仿真CT评估);2.直肠指检:肿瘤活动度差,肿瘤占肠腔周径1/2以上:3.术前盆腔CT增强证实肿瘤局部进展期(肿瘤侵犯外膜或周围淋巴结累及):3.胸片、肝脏B超及ECT全身骨扫描未发现肺、肝、骨转移者;4.术前活检,病理报告证实为腺癌。术前同步化疗采用静脉用奥沙利铂+口服5-Fu全身化疗方案。放疗第一日起行化疗,方案为奥沙利铂65mg/m2/d,静脉滴注,d1,2,每两周1次,共2个疗程:放疗第一天起口服5-Fu(去氧氟尿苷胶囊400mg口服,每日三次或替加氟片200mg口服,每日三次),全程化疗至放疗结束。新辅助治疗组25例患者均接受术前同步放疗。术前放疗方案为小剂量长疗程放疗。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10MV X线,常规分割,盆腔后野及左右水平野或盆腔前后野照射DT 40Gy,肿瘤局部补量10Gy,总剂量50Gy,每次2Gy,每周连续照射5天,共5周,25次。术前同步放化疗结束后至手术前追加2次术前化疗,方案为FOLFOX4。新辅助治疗完成后6-8周在我院肛肠外科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TME)。术后无论病理分期均行术后辅助化疗,方案为FOLFOX4。对照组患者诊断明确后,行根治性手术,根据术后病理分期,选择Dukes C期(包括B期具高危因素的患者)以上行辅助化疗,方案为FOLFOX4。分析病例临床病理资料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统计放化疗后毒副反应、手术切除率、保肛率、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局部复发率等,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放化疗毒副反应依据WHO抗肿瘤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12例(48%)患者表现为会阴部皮损,4例(16%)患者表现为腹泻,均为Ⅰ-Ⅱ度急性毒性反应。通过对症治疗,患者均能耐受。所有25例接受新辅助治疗的患者未因毒副反应而中断治疗。新辅助治疗组25例患者在接受术前同步化放疗后,全部行根治性手术,手术切除率为100%。对照组因肿瘤侵及骶前、后尿道或腹腔内脏器并与大血管相融而仅行近端结肠或回肠造口术者4例(16%),21例获得手术切除,手术切除率为84%。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新辅助治疗组中18例患者术前评估肿瘤位于距肛缘6cm以内,放化疗前拟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在新辅助治疗后,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9例(50%),行保肛术9例(50%),保肛率为50%。对照组中18例患者术前肿瘤位于距肛缘6cm以内,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15例(83.3%),行保肛术3例(16.7%),保肛率为16.7%。两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新辅助治疗组中,全部13例保肛术中1例(7.7%)Parks术后出现吻合口漏;9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4例(44.4%)出现会阴部积液,切口感染。对照组中,15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患者,术后无一例出现会阴部切口感染。两组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据手术前盆腔CT增强评价放化疗后肿瘤大小,与放化疗前肿瘤大小比较。新辅助治疗前肿瘤平均直径为5.92cm,新辅助治疗后肿瘤直径平均为2.48cm,较前缩小58.1%。手术时肿瘤降期评价以Dukes分期为准,B2降至B1期1例,B3降至B2期2例,C期降至B期9例,病理完全缓解(pCR)5例(20%)。所有降期病例为17例,降期率达到68%。新辅助治疗组中所有行保肛手术(包括Dixon术及Parks术)患者,术后病理报告示肿瘤距离下切缘距离为1.5-3.5cm,平均距离为2.72cm。新辅助治疗组中25例患者发生局部复发且被活检病理证实的为3例,局部复发率为12%;单纯手术治疗组中25例患者发生局部复发且被活检病理证实的为8例,局部复发率为32%,两组比较p=0.088,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新辅助治疗可以降低手术时肿瘤分期,提高肿瘤切除率。2.对于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肛距离小于6cm),新辅助治疗可以提高保肛率。3.新辅助治疗的副反应相对较低,且患者易耐受。4.新辅助治疗后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会阴部切口感染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