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中国文学始终在西方世界不受待见。2004年起,以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契机,我国开始实行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项目,并希望借此能够对外推广优秀的中国文化,加强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力。尽管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这一策略始终未取得理想中的成果。2008年,中国作家李洱突然一夜爆红,因为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访华时将他的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的德语译本当做礼物送给了温家宝前总理。李洱的这本小说之所以能在德国获得如此之大的成功,不仅仅因为其主题涉及到西方国家非常感兴趣的计划生育、基层选举、女权等方面,还在于有人将它翻译成了德语,如此才使德国的读者得以接触到这部作品。李洱的成功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境况有些相似,都是通过了翻译这一媒介,他们的作品才得以被西方读者接触到。翻译在此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的题目为"功能翻译视角下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策略——以李洱的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为例"。因此,本文将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出发,以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为基础,选取该小说德译本中的三个始终贯穿全文、最为显著的特征——人名的翻译、间接引语转直接引语以及民谣的翻译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探索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