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北运河水系北京区段为研究区域,于2015年春、夏、秋(5月、8月和10月)进行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组成采样调查,分别从物种和功能群水平,对浮游植物群落的香农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等指标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皮尔森相关性分析以及典范对应性分析,筛选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北运河水系北京区段采集到浮游植物共8门125种。其中,绿藻门占总物种数的比值最大为43.2%,其物种数为54种;金藻门种类最少,为1种,占总物种数的0.8%。不同季节中,春季浮游植物物种数最高,为96种;夏季为80种;秋季最少,为66种。2.北运河水系北京区段浮游植物密度的变化范围为521.97万个/L-1713.95万个/L之间,平均密度为1116.45万个/L,呈现春季>夏季>秋季的变化趋势。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4.85 mg/L-50.15 mg/L之间,平均密度为21.46 mg/L,呈现春季>夏季>秋季的变化趋势;优势度>0.02的优势种共有15种,其中,硅藻门为6种,蓝藻门为5种,绿藻门3种,裸藻门1种。3.北运河水系北京区段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70-1.57,平均为1.23±0.02,最高值出现在春季,最低值出现在秋季;均匀度值范围为0.47-0.99,平均为0.81±0.02,最高值出现在春季,最低值出现在秋季。4.北运河水系北京区段浮游植物可划分为19个不同的浮游植物功能群。整体上以J功能群为主,包含物种数为72种,占总物种数的30.13%。其中,春季以J功能群为主;夏季以MP功能群为主;秋季以J功能群为主。5.北运河水系北京区段浮游植物功能群密度的变化范围为506.25万个/L-1588.95万个/L之间,平均密度为1069.44万个/L,呈现春季>夏季>秋季的变化趋势。浮游植物功能群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4.77 mg/L-45.53 mg/L之间,平均密度为19.67 mg/L,呈现春季>夏季>秋季的变化趋势。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共有10个,分别为:P、MP、J、A、Lo、S2、B、C、D、X1。此外,春季中优势功能群有P、MP、J、A、Lo、S2;夏季中优势功能群有C、D、X1、MP、J、Lo;秋季中优势功能群有P、C、B、D、MP、J、Lo。6.北运河水系北京区段浮游植物功能群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值范围为0.19-1.25,平均为0.81±0.27,最高值出现在春季,最低值出现在秋季。北运河水系北京区段19个站位浮游植物功能群均匀度值范围为0.16-0.94,平均为0.65±0.02,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春季。7.北运河水系北京区段夏季的水温最高,水温平均值为27.12℃;秋季水温的平均值最低,为19.29℃;三个季节水体均呈弱碱性,且春季、夏季和秋季三个季节的水环境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对北运河水系北京区段三个季节中的水环境因子主成份分析(PCA)结果可以看出,总磷和总氮是影响三个季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高锰酸钾指数是主要影响夏季和秋季的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