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低chemerin对3T3-L1成脂分化过程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0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hemerin是一种新型的脂肪因子,早期研究表明,其在3T3-L1细胞成脂分化早期具有重要负调控作用,但是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我们的研究采用Lose-of-function的策略,通过RNA干扰技术在翻译后水平敲低chemerin的表达,同时干预PPAR-γ以期发现chemerin与β-catenin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关系。  实验采用AdMax^TM重组腺病毒系统将携带有chemerin shRNA片段的腺病毒穿梭质粒与携带腺病毒基因组的包装质粒共转染HEK293细胞,通过Cre/LoxP系统重组产生Chemerin shRNA重组腺病毒。进而用重组腺病毒转染前脂肪细胞并诱导3T3-L1细胞成脂分化,并在成脂诱导第3、7和14天抽提细胞总蛋白和总RNA,进而通过Real-time PCR和WB方法检测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因子以及成脂关键因子的表达情况。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chemerin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联系,在敲低chemerin的同时通过罗格列酮激活PPAR-γ的作用,而β-catenin的稳定剂LiCl作为Wnt信号通路的干预剂反向研究Wnt信号通路对chemerin表达的影响。  在体外实验的同时,我们选择C57 BL/6J野生型小鼠作为模型小鼠,腹腔注射罗格列酮和LiCl,取小鼠附睾处白色脂肪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及WB检测,以验证体外实验结果。  结果,重组腺病毒转染率70%水平下(MOI=500),chemerin表达量降低80%(P<0.01),相较于阴性对照组chemerin敲低组成脂率明显下降,qPCR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成脂关键基因PPAR-γ(P<0.01)、C/EBPα(P<0.01)、C/EBPβ(P<0.05)和adiponectin(P<0.01)在成脂分化的第3、7和14天均有明显下降,同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因子β-catenin(P<0.05)无明显变化,Wnt10b(P<0.01)明显下降。WB结果显示成脂关键基因C/EBPβ(P<0.01)、和PPAR-γ2(P<0.01)均有明显下降,adiponectin(P<0.05)明显上升,β-catenin协同性上升。  共干预结果显示,敲低chemerin的同时添加罗格列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chemerin的表达,使PPAR-γ表达下降,而adiponectin表达上升,β-catenin水平也相应下降,同时细胞成脂率也相应回升;LiCl的添加同样能够导致chemerin蛋白水平的上升。  在体实验结果与细胞水平相同,罗格列酮能够降低β-catenin的蛋白水平,同时升高chemerin的表达,而LiCl升高β-catenin的蛋白水平,同时也升高chemerin的表达。  结论,综上所述chemerin这一新型脂肪因子能够通过降低β-catenin在细胞内的积聚,进而促进细胞成脂分化。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一门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涵盖面很广,如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需要的识字写字的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等都是语文课程的目标。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对课程标准深钻细研,
学位
本文通过对附子主要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的调查,初步研究了其综合防治措施,为附子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以附子叶斑病为研究对象,水扬酸作为诱导剂,通过测定附子叶片
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对嘉陵江下游江段的鲶类鱼寄生虫区系进行调查,解剖观察了12种鱼共259尾,检出各类寄生虫33种,包括鞭毛虫3科3属5种;纤毛虫5科5属6种;粘孢子虫4科4属7种;
本文对红色毛癣菌基因转录谱在药物靶标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文章以红色毛癣菌基因芯片和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PHSllA为基础,获得了红色毛癣菌在抗真菌制剂处理前后的基因表达
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既要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服务,又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把学生学习的起点作为教师教学的基点,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务于学生有个性、可持续、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实现转变课堂教学观念,重新解构课堂教学内涵,改变课堂教学策略,变革课堂教学模式,转变课堂教学过程等。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五变”  中图分类号:
金耳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本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并提取金耳菌丝体抗凝血的活性部位,观察其抗凝血的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为进一步分离有效成分和开发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本试验分别从药效学和化学两方面对金耳抗凝血活性部位进行筛选,以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作为活性追踪指标,确定了抗凝血的活性部位,进一步对活性部位进行化学鉴定和色谱鉴定,最终确定了金耳香豆素成分是高效的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