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课堂场域教师话语失范问题研究——以湖北省X中学为例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uan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一节课期间,师生之间发生着数以百计的话语,其中,教师话语格外重要。教师话语,是知识传播的载体、教育对话的工具,还体现和传递着教育理念、展示着教师的职业形象。课堂场域的特殊性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话语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教育改革的关键在农村,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农村课堂场域教师话语的实然失范,已成为课改理念落实的绊脚石,也不利于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发展。规范农村教师话语,势在必行。  本研究具体的分析了课堂场域的特点,认为课堂场域是一个制度场域、知识场域、交往场域。教师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形态,要符合汉语语用规范;课堂场域的制度规范在赋予教师教育教学话语权的同时,要求教师话语必须符合各种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要求,追求合理性和合法性。教师话语在课堂场域的认知过程和人际交往中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就是教师话语规范理想构建的来源。  在确立了教师话语规范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课堂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对农村初中课堂场域的教师话语失范现象进行了研究,并用具体的案例加以分析。农村初中课堂场域的教师话语在语用、课堂认知过程、课堂人际关系构建和教师的个人实践等方面存在失范问题。教师话语失范是由于教师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导致的,其中农村教师在知识、能力、个人修养上都存在问题,教师对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师话语缺乏反思;科学的教师话语规范制度缺乏,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学监督不力、各种错误的观念的侵蚀都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话语失范。从场域的角度来看,教师的话语失范行为源于对课堂及其他场域不良惯习的顺从、妥协和利用,是教师的场域生存策略。对教师话语的失范行为的规范,要从场域完善、惯习转型、行动者的个人努力三个方面着手。
其他文献
期刊
自我调节是指主体根据活动的要求,有计划的围绕既定的目标制选择适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监控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相应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使其
期刊
教材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功能和意义都发生着重要变化,如何确保教材质量更是亟需深入研究,而评价恰恰是质量的保证.国内教材评价研究起步较晚,虽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