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长期以来,蒙古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小麦生产的支持。特别是围绕扭转小麦总产量下降态势,确保满足国内小麦市场需求,2008年以来蒙古国政府实施了一揽子小麦生产支持计划,包括为麦农支付现金补贴、投资支持和其他投入。政府依托该小麦生产支持计划投入大量的公共资源,但对小麦生产发展状况的影响还不清楚。更为重要的是,蒙古国正处于从集约农业向可持续农业体系的过度时期。因此,对现行补贴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探索优化和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蒙古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小麦生产的支持。特别是围绕扭转小麦总产量下降态势,确保满足国内小麦市场需求,2008年以来蒙古国政府实施了一揽子小麦生产支持计划,包括为麦农支付现金补贴、投资支持和其他投入。政府依托该小麦生产支持计划投入大量的公共资源,但对小麦生产发展状况的影响还不清楚。更为重要的是,蒙古国正处于从集约农业向可持续农业体系的过度时期。因此,对现行补贴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探索优化和改革其政策的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上述补贴政策对蒙古国小麦生产状况的影响,并围绕优化这些补贴政策提出建议。围绕实现研究目标,本文基于可持续生产发展框架,对相关的重要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对涉及的主要变量进行识别和分析,主要包括农户的小麦生产行为特征,各类型投入在小麦生产中的利用方式,以及小麦生产效率变化和农民可持续农业行为等。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农户小麦生产决策机理和行为规律的条件变量及内生变量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路径和强度进行理论分析,构建起支撑研究农业支持政策对蒙古国小麦生产影响的理论体系根据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原理,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模型(包括随机效应估计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极大似然估计的Tobit回归模型)和政府统计数据、基于本研究的实地调研获得的麦农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补贴政策对小麦种植者生产决策和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政府的小麦生产支持计划和补贴政策显著促进农户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增长,即政府的补贴政策显著激发了农户的小麦生产积极性。二是随着麦农的小麦产出规模扩大和现金收入增长,麦农针对小麦生产的长期性和资本性投资显著增长,并促进更多耕地用于生产小麦,即政府的补贴政策显著激发了农户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积极性,促进农户小麦生产向适度规模经济化发展。三是政府的小麦生产支持计划和补贴政策显著促进农户扩大对小麦生产领域的投资增长,其中对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增长的影响和对农业机械设备升级换代投资增长的影响最为显著。四是农户小麦生产效率分析表明,2013-2018年间小麦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中的平均技术效率(TE)为0.6(变化范围在0.573-0.654之间),即技术水平显著变化不够显著。但固定投资的规模回报接近于规模效率,其中耕地面积在501-800公顷之间的农户的小麦种植效率最高。采用随机前沿方法(SFA)将TE分解为持续性因素贡献和时变性因素贡献,其中持续性TE平均值为0.778,时变化性TE平均值为0.765。五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保护动机理论模型(PMT),研究农户在小麦生产过程中采用技术的行为状况,但回归结果表明,现行补贴政策对农户在小麦生产过程中采用可持续技术和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农民应用可持续农业知识的能力有关。本文基于保护动机理论(PMT)支撑的农户技术采纳行为模型研究表明,现行补贴政策对农户应用可持续技术的决策影响不够显著。主要原因是农户缺乏应用农业可持续政策方面的信息和知识,也受到农户小麦生产环境的土壤质量状况的影响,还受到包括经营风险的严重性感知程度和农业可持续政策效率感知程度的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蒙古国政府的小麦生产支持计划和补贴政策对农户从事小麦的积极性和生产决策具有显著影响;对农户的可持续生产经营行为有影响但不显著。基于本文研究成果,建议蒙古国政府从四方面优化其小麦生产支持计划和补贴政策:一是小麦生产支持计划和补贴政策从投入数量和使用效率两方面影响小麦生产。因此,要重视在支持小麦生产投入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对农户小麦生产效率的影响。二是小麦生产支持计划和补贴政策显著提高了农户小麦生产效率,但技术潜力的贡献仍然较大,政府应该更加重视激发农户采用先进小麦生产技术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三是蒙古国的农业正处于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初期阶段,政府的小麦生产支持计划和补贴政策也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引导农户重视采用绿色、可持续发展技术。四是从国际比较角度判断,政府的小麦生产支持计划和补贴政策都是基于促进生产数量增长性的耦合支持措施,但多数发达国家均拒绝采用类似的刺激政策,蒙古国也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
其他文献
相山铀矿是我国集选矿水冶为一体、开采量最大的铀矿山。该矿山矿石矿性复杂,粘土矿物含量高。目前采用常规搅拌水冶方法处理高品位的铀矿石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较差;采用渗滤浸出方法处理中低品位铀矿石面临细粒矿石造成的板结、泥化、渗透能力下降。论文开展了微生物堆浸和微生物搅拌浸出的研究,初步探讨微生物浸铀过程中的作用机理。研究加深了对微生物浸铀过程中的作用和特性的了解,较好地解决了浸铀过程中酸耗高、易板结和
再生水做为一种新型的非常规水源缓解了水资源紧张,保证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是如何安全、有效地利用这一水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之一,特别是河道景观再生水利用过程中的入渗对相关区地下水质影响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论文以北京市密云、怀柔和顺义交界处的潮白河、怀河上游平原区内的再生水受水区为主要研究区,采用单项组分和多项组分综合评价、建立水质监测剖面、同位素技术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再生水和地
以渤海湾盆地渤东凹陷三维地震精细解释为基础,利用构造剖面复原等方法,探讨次级洼陷结构特征与控洼断裂差异演化过程。研究认为,渤东凹陷共发育6个次级洼陷,凹陷结构由北到南表现为单断半地堑区、半地堑—地堑过渡区、不对称双断地堑区的差异变形规律。渤东凹陷发育3类(伸展、走滑、叠合)、3组(NNE向、NE向、NW向)断裂,NNE—NE向伸展断裂为主干控洼断裂,NW向伸展断裂规模小,切割洼陷,走滑断裂早期局部
番禺天然气区东南缘长期为不同构造背景下的陆架坡折带,对不同时期发育的层序结构和体系域都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陆架坡折及其控制的低位域最有利于形成非构造油气藏,因此,对于番禺天然气区东南缘陆架坡折带这一关键区域沉积层序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勘探意义。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在珠江口盆地番禺天然气区东南缘坡折带新近系珠江组-韩江组层序地层格架划分的基础上,对研究
近年来地质运动活跃,地震频繁发生,一些强震对地下结构造成了强烈的破坏,而我国对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地震反应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针对隧道震害损伤程度的分级和评估方法,也没有把山岭隧道纳入地震风险管理范畴,更没有建立快速有效的隧道地震风险评价系统。本文从汶川地震收集的大量山岭隧道震害资料和基础资料出发,深入研究山岭隧道震害形式、规律,多角度进行灾变机理分析,初步建立了震害数据库。基于风险
国家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基层政府代表着国家的第一形象。在民政部门的主导与推动下,全国各地社工站正加快建设,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社工站作为基层服务的实践者,能够充分发挥“在场”优势,提升民政服务效能,提供更精准、精细的专业服务。但是,社工站与政府的政社关系在不同合作方式下呈现差异性互动策略,二者权力配置的差异促使其形成控制型或合作型的政社关系,不同政社关系类型下的社工站运行方式和运作效果亦有所差
介绍了房建施工中地下室防水防渗构造,指出了防水防渗施工材料的选择要点。以某房屋建筑工程为例,分析了地下室防水防渗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包括底板基层防水施工、外墙防水施工、节点防水施工等,提升地下室防水质量,为落实防水防渗施工提供参考。
为了提升公路施工质量,需要对公路软土路基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优化与革新。基于此,首先阐述了软土路基的特征,其次分析了软土路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探讨可行性的软土路基施工技术处理优化策略,以期使公路施工质量达到既定标准,提升公路投入使用后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防水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房屋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寿命,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生产能否正常进行。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地下室的使用功能和结构,因此防水施工技术在地下室施工中显得尤为关键。文章结合实际项目从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重难点结构自防水和细部构造防水进行详细分析。
交直流柔性配电网具有运行调控灵活、新能源消纳能力强、交直流多元负荷匹配性能好等优势。与此同时,由于交直流互联变换器(Interlinking Converter,ILC)和分布式电源等设备的接入,电网的电力电子化特征突出,故障特性呈现多态、受控和弱馈等特点,给故障时的运行控制、特性分析和继电保护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论文根据交直流柔性配电网的结构和运行特点,以保障ILC和配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