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董事职业背景影响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实证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jk38830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频发不由得引起我们对公司规范经营的关注。不少学者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都指出了公司治理情况对公司规范运作的重要性。为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证监会于2001年8月16日发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正式建立。《指导意见》指出“……聘任适当人员担任独立董事,其中至少包括一名会计专业人士”,这让我们对独立董事的职业背景产生了兴趣。不同职业背景的独立董事可能在专业知识、行业经历、决策看法上都有所差异,这可能会影响到独立董事履职,进而影响到公司违规行为。进一步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大家对独立董事职业背景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独立董事职业背景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进行了系列讨论,而直接研究独立董事职业背景影响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文献还相对较少。公司违规是公司治理情况的直接反映,从独立董事职业背景角度来探究这一现象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利于补充关于独立董事履职以及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等方面的认知,为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规范上市公司运作提供更多的思考。
  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本文在借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主要考察了财务、法律、学术和政治四类职业背景,并将上市公司违规行为进一步细分为信息披露违规、经营违规及领导人违规三类,从独立董事监督治理能力和监督治理动力两个方面,对独立董事职业背景影响上市公司违规行为进行了探究。文章借鉴使用了部分可观测的BivaritateProbit估计方法,对不同职业背景的独立董事是否具有监督治理能力进行了检验。同时,依据―激励约束理论”、“独立董事声誉理论”及“董事繁忙假说”,论文还对声誉机制进行了检验,探讨不同职业背景的独立董事是否具有监督治理动力。
  本文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8~2015年的数据为基础,在剔除不符要求的数据后最终得到460家违规上市公司样本,随后一对一匹配未违规公司样本。论文对研究样本及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初步观察样本及变量特征。在回归分析部分:论文利用部分可观测的BivariateProbit模型分别对具有财务、法律、学术以及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对不同公司违规行为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回归分析,探究不同职业背景独立董事的监督治理能力;进而引入声誉机制,研究独立董事职业背景在影响不同公司违规行为的过程中,独立董事声誉是否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探究不同职业背景独立董事的监督治理动力。实证部分最后通过重新变换回归模型、重新衡量解释变量,对回归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
  进而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独立董事对不同类型的公司违规行为有着差异化影响。总体而言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影响并不显著;在信息披露违规方面,具有学术背景的独立董事表现出了较强的监督治理能力;在经营违规方面,各类不同职业背景的独立董事对违规行为影响均不显著;在领导人违规方面,具有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公司的领导人违规行为。(2)不同职业背景独立董事的监督治理能力具有差异。实证结果显示具有财务背景、法律背景或者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监督治理能力,仅仅只有具有学术背景的独立董事在抑制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倾向方面体现出了较好的监督治理能力,但其对违规后被稽查的概率影响不大。(3)不同职业背景独立董事的监督治理动力具有差异。研究发现在声誉机制调节作用下,仅仅只有具有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表现出了明显的监督治理动力;法律背景独立董事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监督治理动力;对财务、学术背景的独立董事而言声誉机制某种程度上还起着反向调节作用。
  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在既有文献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类别的独立董事职业背景对不同类型违规行为的影响情况,拓展了独立董事特征影响公司治理情况的研究以及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2)模型应用的创新。本文将部分可观测的BivariateProbit模型加以应用,从“违规倾向”与“违规后被稽查概率”两个层面解释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弥补了利用Logistic或Probit模型的传统方法研究公司违规行为的缺陷,使研究结果更为细致可靠。但文章也存不足:今后可进一步对独立董事职业背景的详细分类以及多重职业背景进行讨论;同时关于独立董事监督治理能力与监督治理动力方面的研究也可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其他文献
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信贷更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对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巴塞尔协议自问世以来就被各国监管当局广泛的借鉴和使用,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则始终是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关注的重点,资本充足率也成了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抵御风险的重要评判指标。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暴露无遗,同时也反映出时下金融监管制度的重
学位
近几十年来,IPO问题备受金融学领域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同样也是国内外股票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我国股票市场上这些现象也十分明显,而且随着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这些现象也逐渐有了新的变化。  为了减弱政府行政干预和加快IPO市场化,我国证监会在2004年12月开始进行询价制的试行,自此从2005年开始我国进入了询价制阶段。然而从2014年6月开始,IPO中断了五个月,重启后证监会发布规定使得A股市场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加快转型,经济转向“新常态”,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不良资产绝对额和比率“双升”的压力。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在加大其经营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银行体系的安全性。因此在2016年初,我国金融监管层宣布重启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暂停了近8年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与资本充足率,改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还可以
学位
股东大会是现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是中小投资者保护自身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在股东大会中出现的否决议案的频率增加,引起投资者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以及投资者利益保护程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目前对于否决议案与投资者保护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极少,对于否决议案发生的意义及影响缺乏足够认识。因而本文以股东大会否决议案为切入点,研究中小股东能否有效利用股东大会表决机
学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带动了网购的发展,快递企业成长迅速。随着快递企业的不断增多,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开始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希望抢占未来行业领军地位。自2015年12月14申通宣布借壳艾迪西挂牌以来,快递行业中顺丰、圆通、中通、申通、百世汇通和韵达等均走上了同样的的道路,其中,除百世汇通与中通选择登陆美股外,其他快递公司均通过借壳的方式实现了企业的上市。就上市而言,不论是借壳上市
学位
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外需下降,稳定国内经济增长,中央推出空前规模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伴随着全国地方政府的基建狂潮,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开始慢慢浮现于公众视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逐渐成为威胁中国金融安全乃至社会稳定的一大风险隐患。在学界研究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形成以及解决之道的过程中,始终不能绕过城投债务的“隐性担保”问题,“隐性担保”问题成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关键。2014年10月
学位
自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也为股权激励的实施扫清了制度障碍,上市公司以此为契机开始了股权激励的探索之路。2006年至2009年,股权激励在政策上经历了从试点到推广,再到成熟的发展历程。  十九大报告出现“创新”的字眼次数达到50多次,我国领导对创新的重视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国内外局势所决定的。首先从外部总体环境来看,全球经济已步入后危机时代。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上市公司管理权与所有权是两权分离的。经理人是由董事会任命管理公司日常经营事务的人,掌握公司的管理权。他们相较于股东对公司日常管理运营、公司投融资决策等更具有专业性和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在有效公司治理的环境下,公司董事对管理层的监督是独立有效的,他们能够及时对管理层的才能和经营表现进行评估,拥有选择、聘用以及解聘管理层的权利。当公司业绩持续低迷时,董事会更换高管的概率上升。高管更换决
学位
在资本市场上,资金的融入融出是永远的主题,对企业而言,定向增发是一种常见的再融资途径。本文对定向增发过程中不同认购者所带来的定向增发价格差异以及不同的定向增发价格所带来的定向增发后股利政策的差异进行了讨论,试图探究定向增发中大股东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利益输送的行为以及上市公司与定向增发投资者间的“保底协议”。2006年底沪深两市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定向增发逐渐成为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重要途
学位
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创造了新机遇,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但它也加剧了全球的市场斗争形势,使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以价换量”的竞争方式不可持续,企业拥有差异化的产品或技术,才能推动产能、扩张需求,进而成功占据市场的优势地位,获得持续增长的动力。因此,无论对国家还是企业,创新都是决定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拥有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形势中脱颖而出,并谋求长期的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