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详细研究了英城子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流体包裹体特征、成矿时代及与成矿事件密切相关的花岗岩、脉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后,对英城子金矿床有如下认识:1、英城子金矿赋存于近东西向的韧脆性剪切带(糜棱岩带)中,矿体的围岩主要为加里东期的二长花岗岩;矿体以透镜状为主,少量为脉状;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磁黄铁矿和毒砂等硫化物;围岩蚀变主要有蛇纹石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等;可分为四个矿化阶段:石英—黄铁矿—毒砂阶段(>350℃)、石英—黄铁矿阶段(250℃~300℃)、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150℃~220℃)和石英—硫化物阶段(100℃~150℃);初步确定英城子金矿床为与韧性剪切作用有关的蚀变岩型为主、并有石英脉共生的金矿床;2、流体包裹体测温得到w(NaCl)/%主要在3~13%之间,属中低盐度范围;激光拉曼光谱显示,包裹体气相成分是以CO2、H2O和CH4为主,含有少量的C2H6等有机成分,显示幔源流体特征,总体上是属于CO2-CH4-H2O体系,与国内外典型的造山带型金矿床的流体成分基本类似,初步确定该矿床为认为与造山带有关的中温热液金矿床;3、对成矿前的花岗岩、成矿期后的脉岩进行锆石U-Pb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成岩时间分别为476±5.5Ma和430±15Ma;进而限定成矿作用发生在花岗岩之后,脉岩形成之前,形成时代至少早于或接近430Ma;4、依据花岗岩的壳-幔混源、脉岩的幔源特征以及它们的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属性;推测成岩成矿作用应与俯冲玄武质洋壳的脱水熔融作用密切相关,即:英城子花岗岩的岩浆是由俯冲作用产生的基性岩浆与大量的地壳物质混染后形成的,而脉岩的岩浆可能是由俯冲作用产生的基性岩浆直接上侵就位形成,仅混染了少量的地壳物质。基于上述认识,初步得出该矿床形成于古生代古亚洲洋的闭合或松嫩地块和佳木斯地块碰撞、拼贴环境,成矿发生在区域花岗岩浆就位后,地壳发生韧性变形作用,从而形成含矿流体,并沿着韧性剪切带运移,在韧脆性断裂的转换处由于物化条件改变发生了矿质的沉淀,形成了透镜状的蚀变糜棱岩型矿体,剩余流体则在上部的脆性断裂中可能与下渗的大气水发生混合形成了硫化物石英脉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