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式模型预测控制的研究及应用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kon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型预测控制广泛应用于流程工业领域,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其反复在线优化的特点很难适应于采样频率快、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系统,如汽车、航空等领域。显式模型预测控制的出现弥补了传统模型预测控制的缺点。显式模型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是:把多参数二次规划引入线性时不变对象的约束二次优化控制问题的求解中,离线对系统的状态区域(即参数区域)进行凸划分,并离线计算得到对应每个状态分区上的状态反馈最优显式控制律;在线计算就只需要通过查表确定对应当前状态所在的分区上的控制律,也就可以找到当前需要的控制量。由于其在线的计算只需要一个查表的过程,不需要反复的在线优化计算,因此提高了在线计算的速度,扩展了模型预测控制的应用范围,有望在片上系统实现。本文对显式模型预测控制的理论与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部分:1、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显式模型预测控制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现状。2、深入研究了显式模型预测控制的基本工作原理。基于数值仿真例子,对于显式模型预测控制的离线计算(即离线计算系统的状态分区以及相应的分段仿射最优控制律)和在线计算做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不仅使理论更加形象清晰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控制性能。3、在建立显式模型预测控制系统的分段仿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寻找系统的二次Lyapunov函数和分段二次Lyapunov函数,对显式模型预测控制系统进行全局稳定性分析并做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有效性。4、将显式模型预测控制技术应用于汽车悬挂系统和4WS的控制,并对车身垂直加速度、质心侧偏角等进行控制仿真计算。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降低了车身垂直加速度并使质心侧偏角接近为零,从而使汽车获得了更好的舒适性和操作稳定性等。
其他文献
城市交通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城市发展所共同关注研究的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快速路面临的问题在整个城市交通问题中显得越来越突出,交通拥挤是快速路运行中的主要问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看,现行的高校学生评价过多地注重量化的评价方式,把学生复杂的学习活动简单化为分数,从分数的多少直接判断学生学习的成效,而学生的发展应是全方位的,它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仅仅从单一的分数进行判断,往往看到的仅仅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生过程中有意义的探寻以及学生发展状况的丰富性。为此,运用“深度描述”学生成就的“质”的方法,关注学生“质”方面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入,国际竞争已经逐步演变成了科技的竞争,而科技水平依赖于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R&D水平。R&D活动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命之源,高新技术产
对睡眠分期进行研究有一定的临床和现实意义,睡眠分期在睡眠质量的评估和睡眠相关疾病的辅助治疗中都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人工睡眠分期有它的局限性:效率低、耗时和耗费人力,
自2005年,广西的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进入1000~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从国际发展的经验来看,这个时期在一个经济起飞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国民对高等教育需求急剧增加的时期,也是一个容易浮躁、容易出事的时期。广西高等教育若在这个时期抓住了发展的机会,就有可能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或迎头赶上;若错失了这个机会,它将再次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主
视频监控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项研究热点,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等领域。车辆再识别是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可以实现对嫌疑车辆的跨相机追踪、轨迹预测等,对城市安
近几年,我国自然灾害、突发事件较多,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时,应急广播在及时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等方面彰显了特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应急广播消息发送软件依据四川省应
人物:安天惠,74岁,原贵州大学党委书记。195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简历:1957年9月参加工作,历任贵阳师范学院(现贵州师范大学)体育系党总支书记、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贵州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贵州大学党委书记、贵州省第七届政协委员。曾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四化”建设标兵称号。贵州省第六、七次党代会代表。  精彩回放:安天惠为了原贵州大学能够早日进入“211工程”,他和领导班子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这就是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历史责任,就是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就是国家对大学科技创新作用的制度安排。明确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增强对高校技术创新工作的认识,对于提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