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5-取代吡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p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phytoene desaturase,PDS)是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关键生物酶之一,在该酶抑制剂的存在下,类胡萝卜素不能发挥对叶绿体的保护作用,直接的结果就是光褪色,降解叶绿素并破坏光合作用的膜,导致植株白化死亡。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和本课题组以前的工作,根据PDS抑制剂的一般结构因素,把吡唑这种杂环引入到本课题组以前合成的高活性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抑制剂骨架结构中,期望得到更高活性或更具特点的先导化合物。本论文以1-甲基-3-(3-三氟甲基苯基)吡唑为母核结构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修饰:   1)在母核吡唑环5位羟基上引入不同大小和电性的取代基,考察取代基对活性的影响。初步结果显示引入脂肪族基团有利于活性的提高;   2)将母核吡唑环衍生物5位氯用芳氧基替代并研究其构效关系,初步生测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有一定活性,相应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   3)根据活性亚结构拼接的原理,在母核吡唑环衍生物5位引入具有ACC酶抑制活性的苯氧丙酸酯片断。初步生测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在100μg/mL时,对双子叶的油菜活性好于单子叶的稗草;   4)根据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在母核吡唑环衍生物4位引入具有杀虫活性的肟醚片断。生测结果显示:除草方面该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对单子叶稗草活性好于双子叶油菜;杀虫方面该类化合物显示出非常好的选择性,在2001μg/mL时部分化合物对蚜虫的活性达到90%以上,而对红蜘蛛无效;根据生物等排原理,将活性较好的哒嗪环替换为吡嗪环,生测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有一定活性。此部分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丰富来研究其构效关系。   在本文中,一共设计合成了5个系列42个新型的吡唑和吡嗪类化合物,全部为文献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其结构经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高分辨质谱,红外光谱和质谱的验证。   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所设计合成的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白化活性和除草活性,和已有高活性化合物相比,该部分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为下一步设计新类型的化合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其他文献
二氧化锰由于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对环境友善,电化学性能好,已被广泛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   本论文开展了二氧化锰纳米棒的制备及在酸性橙Ⅱ降解中的应用研究,以及
过渡金属氧族化合物纳/微米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因具有独特的光、电、热、磁性能而逐渐成为化学、物理、材料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金属铜氧族化合物纳/微米材料更是因具备优良的催化、发光、气敏、光热和光电转化等性能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对于金属铜氧族化合物纳/微米材料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材料的合成和性质研究方面,整体属于基础研究范畴。众所周知,纳/微米材料的独特性质不仅
本文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石墨与离子液体1-甲基-3-丁基咪唑六氟化磷(1-butyl-3-methylimidazolium hexafluorophosphate,BMIM+/PF6-)体系和1-甲基-3-辛基咪唑六氟化磷(1
学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插入反应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有机合成中广泛应用,成为C-H键活化的重要方法之一。C-H键插入反应的选择性是由位阻效应和电子效应共同决
学位
以羧酸为桥联配体的配合物具有多种多样的拓扑结构,在光、电、磁、催化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依据晶体工程学原理,合理地选择有机羧酸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