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提出阶级分析理论已有一个半世纪多了。这期间,社会发展变化巨大,社会分化急剧。从世界范围看,阶级虽然仍然存在,但是社会阶级构成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分化出现了新的动向,工人阶级内部有了很大分化,中间阶级日益壮大。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直接推进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也引发了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原来的“两大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迁,中国社会又出现了剧烈的分化,出现了多元化的阶层,也出现了已经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贫富分化现象。这一社会现象,不仅引起了普通百姓的关注和困惑,也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思考。一时间,大量关于中国社会分化的研究成果涌现出来,但是,其中大多数研究是从西方社会分层理论出发的,基于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解读却很少见。因此,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探究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思想渊源,回顾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的发展,并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视域下,对西方社会分层理论进行再次思考,明确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在当代的价值所在。最后,依据马克思阶级分析的基本原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对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状况展开分析,并以社会生态与社会心态为焦点,进一步对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化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阶级结构等问题进行思考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包括导论和五章内容。导论中提出了研究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当代意义和本文的研究结构。在今天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下,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实现理论的创新,需要在这种创新中为行进的中国社会变迁提供新的、科学的解释,在实现发展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同时,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引。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第一章研究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思想渊源。由于古代社会思想家和马克思都没有系统集中论述过阶级理论。因此,本章通过对影响马克思的重要思想进行回顾和梳理,大致描绘了阶级分析理论的基本历史发展图景,论证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第二章探究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丰富内涵。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要求。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主要相关文本,探究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丰富内涵(其中包括阶级本质、阶级存在发展的形式、划分阶级的标准、阶级关系等重要内容)。从中提炼出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仍有强大分析力度的思想工具,推动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的发展。第三章研究分析了部分当代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观点。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思想家和学者,如马克斯·韦伯、布迪厄、赖特等,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社会分层展开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不同于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见解。他们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都与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发生了程度不等的“碰撞”和“对话”。本章通过对这些“碰撞”和“对话”的梳理,进一步展示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内在张力,同时也为当前中国社会分化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对话材料。第四章研究了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的演进与发展。通过回顾和梳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位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对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化所作的理论探索,彰显马克思的学说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具有和实践同步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第五章首先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观点的视角下,对原有的“两大阶级、一个阶层”的变迁进行了研究,对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状况展开了分析。并从宏观的社会生态与微观的社会心态视角,进一步对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尝试性地就中国社会结构变迁进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如贫富分化、心理失衡等社会问题,提出对策性思考。接着,对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明确了其基本原理的解释力度和适用范围。最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对构建和谐社会结构进行展望。总之,本研究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对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思想渊源、丰富内涵的研究,通过对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性研究,通过对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的梳理,力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科学分析当前中国现阶段的阶级阶层现状,对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创建进程中的社会分化、社会生态、社会公正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做出思考和解读,依据我国国情与时俱进地研究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彰显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