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一般都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往往被忽视。在意义多元化的语境中,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凸现,许多学者也已指出:“译者在促使不同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可以说,译者和原作者一样都是在各自的语境下建构不同的文化。”。
本文将着重考察主体性研究成果,并参考阐释学及接受美学观点,多角度论述译者主体性的特点以及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限制因素,通过研究《道德经》英译本,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具体翻译中的应用,提出译文必定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但其主体性的体现又因原文的制约,译者的翻译个性风格,以及适应目的语语境的翻译策略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扼要介绍本文主题,研究目标和目的,以及译者主体性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二部分探讨了译者的角色和地位,从阐释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并进一步指出,随着主体性定义和哲学阐释学的发展,译者的地位也已经被重新认识,客观、正确地表述。
第三部分从多维角度深入讨论了译者主体性,包括其定义和特点,基于阐释学的接受美学(它为建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有效的阅读模式以及功能背景),为研究译者主体性理论提供不同的视野之多角度分析,发挥主体性的限制因素以及作为译者主体性重要组成部分的“创造性叛逆”。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道德经》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分析。提出译文必然会体现译者主体性,但是原作,译者以及译入语文化都会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产生影响。
第五部分为结论,对全文进行回顾性总结,最后指出对译者主体性的正确理解还有待于不断的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