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到理性:城市规划生态价值观转型与设计应对——基于McHarg和Costanza理论的对比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ur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张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理论从人类聚居开始,就不断的演化发展,如今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与生态学科的结合愈发紧密。随着学科不断发展,需要提出更多新的规划编制要求,这对传统城市规划感性生态价值观提出了挑战,迫切要求城市规划生态价值观转型。   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重点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不仅是一种社会、经济资源,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态资源。本文从土地资源入手研究城市规划生态价值观的转型方向。首先分析了McHarg的经典生态规划理论,同时,针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这个国内生态学发展的热点问题,分析了其发展、内容与构成。然后针对两者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并得出相应结论。最后,以传统生态规划方法盲目感性为出发点,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引入到城市规划学科中,阐述对城市规划学科方法理论创新的建议,并改善目前的城市规划技术方法。   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综述城市规划中生态价值观、生态规划方法的演变过程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城市规划生态价值观从感性向理性发展的趋势,总结出目前城市规划生态价值观的局限及发展方向。   第二部分:以McHarg与Costanza对待土地资源的不同态度为研究出发点,从学科背景、核心价值观、理论层面、技术层面及应用层面五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得出McHarg的生态规划理论的缺陷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引入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可行性,以尝试解决城市规划生态失效的现实问题。   第三部分:通过以上研究,从中获得启示,对城市规划生态价值观的转型以及规划设计应对进行探讨,建立基于生态价值观转型的目标体系;从编制程序、系统框架、内容方法上对城市空间规划的编制进行优化;并从政策、经济、公众、法律四个方面进行实施策略的探讨。   第四部分:结合案例研究,说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在规划过程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一直是建筑设计的研究主题之一。当今建筑形态设计正处于从简约单一形体向复杂和多元化发展的时期,对建筑形态设计的研究也从传统的范式转变为以数字化为手段的自上而下的范式
传统的中心区空间发展研究一般认为,中心区的公共设施分布由内向外逐步衰减,形成一种类似“山峰”的逐步降低模式,但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服务行业向城市中心地区集聚的模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无数的高楼大厦在最近十年间拔地而起。高速的发展导致一些建筑师在设计工作中盲目地追求高效率,而忽视提升设计品质。同时
伴随着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制度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得到了很大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但是,这些保
快速的城市发展带动着城市化,高密度的建设影响着城市公共空间。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的现实,使大众更加注重中老年人的休闲生活。随着经济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推
客家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通过对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迁徙过程中对新的经验的吸收和借鉴,逐渐形成了适合生产力水平、顺应自然环境,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山地城镇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城市设计作为对“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的补充与完善,在城市形态控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规划设计沿袭平原地区
历史建筑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都是各历史阶段遗留下的实物,承载着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价值。建国后(19
作为城市与具有偏乡村特征之间的过渡地带,城市边缘区是城乡建设中最敏感、最复杂,空间结构最易变化的地区。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激活了边缘区有限的空间资源与复杂的多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