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引入黒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育雏期及秋冬季节行为生态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e_mi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 humiae)属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的濒危鸟类。数量稀少,分布狭窄,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附录?,IUCN 1994年出版的红皮书将其列入稀有物种,中国也将其列为国家1级保护动物。为了拯救这一濒危物种,2003年4月至2005年7月间,在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分3批次再引入黑颈长尾雉411只。2006年7月至2008年1月开始对再引入的黑颈长尾雉行为生态生态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黑颈长尾雉的求偶炫耀行为可分为4种形式:初发情炫耀、深发情炫耀、交配炫耀和交配后炫耀。繁殖期黑颈长尾雉炫耀行为的峰值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中下旬;日峰值:7:30~9 ?30、12:30~14:00、16 ?00~18 ?00。 2.雌雉和雄雉日行为节律只在警戒时间、频次以及取食时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雄雉在警戒时间和频次上明显高于雌雉。 3.繁殖期雄性黑颈长尾雉具有强烈的领域行为,雌雉无明显表现。繁殖期的黑颈长尾雉也具有集群行为,一雄三雌比例最高,群体的大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繁殖的结束,集群群体也会解体而单独活动。 4.黑颈长尾雉暖雏时间随着雏雉日龄增加而减少。暖雏行为在雏雉38~42d结束,雏雉完全建立体温调节机制。 5.黑颈长尾雉育雏地类型有三种:人工西南桦林、次生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对坡下位有偏好,多选择于靠近水源、林缘和林间小路,且视野开阔,容易发现异样情况便于逃跑的地方。 6.育雏初期有躲避成年雄雉的行为,雏雉在15~18d开始树栖夜宿。黑颈长尾雉家族关系紧密:家族群集群持续到到11月底,此时亚成体雄雉离开家族群。 7.黑颈长尾雉有明显的集群倾向,在不同的时期集群的倾向不同。集群的主要类型为全雄群、全雌群和混合群。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P﹤0.05)表明,黑颈长尾雉各种群体数量有明显差别,混合群所占比例最大。黑颈长尾雉群体一般由2~8只组成,群体平均大小为(3.25±1.08)只。一雄三雌最为常见。 8.黑颈长尾雉在不同生境中的集群数目以及对于不同生境的利用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对不同生境的选择有一定的偏好。黑颈长尾雉秋冬季节,喜欢选择靠近小路、林缘;乔木层、灌木层盖度70%~80%的地区活动。
其他文献
在新农村、美好乡村等政策推动下,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涌现了大量村落改造案例,不乏好的案例。但是其中也有大量的程式化改造方案,例如村落改造呈现
天然石材是使用范围较广,使用频率较高,较易体现景观效果的一种材料,但是我国的国家标准中对花岗石相关概念的定义不是很完善,石材市场中对花岗石的名称及使用上也比较混乱,
本文以大学校园室外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引入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以现象学为出发点的场所理论,观察环境并考察生活世界中人们的空间体验。 本文首先指出了当前我国大
休闲,是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休闲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园林是人类的“第二自然”,也是理想的休闲场
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作为表征植被冠层结构最基本的参量之一,是陆面过程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参数。高光谱遥感具有窄波段、多通道、图谱合一的优点,它以纳米
全红杨(Populus deltoids ’quanhong’)是杨属植物中新兴的红叶品种,因其较高的观赏价值而备受关注。目前人们对红叶杨叶色形成的机理的研究还相当匮乏,极大的限制了以全红
荷花(Nelumbo nucifera Gaertn)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及经济价值,在花卉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夏季多雨,正值荷花盛花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水位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