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以尼西祥昌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尼西藏族的传统歌舞,对祥昌这一文化事项进行深入分析,包括祥昌的起源变迁、祥昌的内容形式、祥昌与当地自然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祥昌的非遗化和展演化等内容。旨在通过综合分析祥昌的各个方面,试图阐释祥昌在当地传统的社会的存在形式和在现代社会的变迁,及这一过程中体现的祥昌在当地存在和变迁的内在合理性,将其静态的存在模式和动态的变迁发展结合起来探讨祥昌及其与尼西地区其他社会文化的关系。祥昌是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歌舞艺术,从其起源传说到唱跳方式、场合等都有一套特有的文化意义及解释。祥昌作为当地特有的文化形式,其背后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与尼西地区藏民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婚姻制度、居住模式及族群认同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运用历时性变迁研究和共时性互动研究的视野,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里从多个层面来关注祥昌作为传统歌舞艺术所具有的综合价值。以社会文化与艺术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视角,探讨祥昌及其文化内涵,探究民族传统歌舞艺术与社会的连接。从框架上来说,本文将分为四个章节,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方法对祥昌进行多维视角的研究,论述祥昌及其文化内涵、祥昌的变迁等内容。第一章,主要论述祥昌在当代的阶段性变迁,以及祥昌与这些变迁背后力量的相互关系。将重点集中在几个特殊时期和阶段,即解放前内容形式丰富的祥昌、“文革”时期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祥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发展背景下祥昌的变迁发展三个阶段。第二章,就祥昌的歌舞要素及基本情况进行描述,从祥昌的内容与形式,包含基本歌词、舞步;祥昌的四种唱跳形式:站唱、跳唱、坐唱、睡唱;祥昌的男女服饰等内容。再到传统节庆日如春节、书安义卓、婚礼等的祥昌,进行历史溯源和现状的描述。第三章,主要将祥昌置于当地社会历史进程的具体语境中,对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与宗教、婚姻制度等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对祥昌的社会禁忌理解,探讨其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特殊作用。第四章,则主要探讨祥昌作为一种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过程,以及其作为尼西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歌舞艺术,在各场合的展演化。从祥昌变为广为人知的“尼西情舞”,到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现在大大小小舞台上经常出现的祥昌表演。探讨在政府主导下,民间歌舞艺术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