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互动语言学的理念和方法,对汉语口语中用于评价(assessment)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探讨。评价从本质上来说是互动性的,其形式的构建和意义的解读是交际双方合作协调的结果。本文采用动态浮现的语法观和对话互动的实证观,结合会话推进形成的序列语境,探讨语言使用中的交际-社会因素对于评价表达在形式和意义上的塑造。汉语口语中的评价表达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表达形式包含带有评价意义的词语,语义透明,属于组合性的评价表达,如形容词谓语句;第二类表达形式组成成分不具有评价意义,但整体上具有评价的解读,比如评注性副词、表达评价立场态度的构式等;而第三类则处于前两者之间,包含评价义词语,兼有语义透明和不透明的部分,具有一定的形式凝固性和意义整体性,比如“A了一点”等包含形容词的语法构式。之前语法研究更加关注以虚词、构式为代表的第二类表达。而本文从“规约化”这一视角出发,将上述三类评价表达都囊括进来。所谓规约化,是指特定的语言形式在使用中逐步获得特定意义或功能的过程。据此,上述三类评价表达可分别归为非规约化评价表达、规约化表达,和半规约化表达。在这一分类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会话语境中评价表达的形式选择和意义解读问题。第一章对评价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进行综述,重点介绍互动语言学背景下对评价的研究,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二章对汉语中的评价表达进行概述,在综述前人不同方面研究的基础上,从规约化的角度构建了汉语口语中评价表达的体系。第三章探讨自然交谈中的非规约化(组合性)评价表达。我们考察了只包含谓语的“零句型评价”和主谓齐全的“整句型评价”,在两种序列环境——高交互性谈话和扩展性讲述中,分别用于发起和回应的情况。指出说话人的形式选择受到会话序列局部环境的影响,零句型评价和整句型评价分别反映了评价行为中说话人对于会话规程(agenda)的遵从或抵抗。在扩展性讲述中则具体表现为,整句型评价反映对讲述过程的脱离、终结或调整(指示代词“这”做主语的情况除外);而零句型评价反映对讲述过程的参与。第四章到第六章是对各层面带有规约化特征的评价表达的个案分析。第四章以语气助词“着呢”为例,讨论语气词参与构成的半规约化评价表达“A着呢”。通过对不同语体及话语环境的分析,我们提出“着呢”属于互动性语气词,其功能在于提醒对方更新认识,注意形容词代表的性状。在会话回应位置表现元语性的纠偏评价,体现对对方认识的负面态度。而在其他语境中浮现出夸张、对比强调等语用意义。“着呢”的形成与三方面因素有关:1)临界语境中形容词的双重识解方式;2)“着”与形容词的分离及其主观化;3)“呢”的提醒功能与“着呢”的叠加强化。第五章以评注性副词“合着”为例,讨论了副词层面的规约化评价表达。通过对不同语境中“合着”的用法进行描述,我们归纳出副词“合着”从表达折合、合计到表达评断,再到成为负面态度标记的发展过程。其负面态度标记的功能是在其表达向信评断的用法下浮现出来的,浮现过程涉及三方面因素:1)“合着”自身的评断义;2)乐观主义原则;3)语境意义的吸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合着”与近义副词“敢情”和“横是”进行了比较,得出它们在规约化程度上的差异。第六章以语用标记“这话说的”为例,讨论了构式层面的规约化评价表达。“这话说的”是构式“这NV的”的一个特殊实例,用于回应话轮的起始位置,表示对对方之前话语的负面评价立场,可以针对话语的内容,也可以针对话语的合适性。不同的会话模式中,“这话说的”具有不同的地位和语义强度。根据礼貌原则进行的语用推理、对语境的吸收,以及言说动词“说(话)”的限定作用,导致了“这话说的”成为负面评价立场标记。从构式化程度上说,“这话说的”比“这NV的”其他实例更高,形式和意义解读的凝固性也更强。第七章基于三到六章的个案研究,归纳评价表达在语境中形式选择与意义发展背后的普遍因素,包括回应位置与句首分布、认知机制与语用推理,以及成分搭配和语境吸收。此外,我们还揭示出规约化评价表达的语体分布倾向并结合语体特点进行了初步解释。结语部分总结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对本文采用的互动视角及方法论进行了反思,阐述了本文的不足,并对汉语评价表达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