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有为的幸福观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j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有为(1858—1927)作为近代启蒙运动的先驱,无可争议地是中国复杂“乌托邦”思想家中最具权威性的人物。其幸福思想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国近代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彰显其思想的独特魅力。他的幸福观,以进步作为其理论预设,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坚定信念以及佛教式的终极关怀,最终达到“大同”这一终极目标。以“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博爱、自由、平等”等民主思想为其思想的核心,以“去苦求乐”作为其幸福理想得以实现的动力,把追求快乐、幸福看着是道德的基础,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本论文分四章来探讨康有为的幸福观:第一章主要是提出问题,介绍研究现状。第二章通过对康有为幸福观近代转换的原因的分析,把握其幸福观的道德价值、社会政治、精神情感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三章主要从一元思维、以“求乐”为尚的审美追求和审美理想及从佛教式的终极关怀到人类“大同”三方面来对其运思特质作一探索。第四章结合近现代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源,对康有为幸福观的理论意义和启示作分析,对传统的道德、幸福“正名”,并对普遍“进步”的可能性作出了回答,给出笔者的一点思考。康有为独特的社会生活经历,造就了其独特的气质和引领时代潮流的幸福观。
其他文献
“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说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论题。本文以此概念为切入点,关注当今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现象,并试图作出价值判断。 首先进行理论溯源。此概念最早是由西
《太平经》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两汉时期的道教对自然灾害频发的社会状况的一种哲学反思。这种反思带有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印记以及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太平经》认为当时社会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摩尔被西方哲学家尊为“现代伦理学之父”,他既是元伦理学的先驱者和创始人,又是直觉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1903年,摩尔发表了《伦理学原理》一书,把逻辑分析方法引入伦理学
众所周知,王国维作为中国美学现代转型最富代表性和学术成果的学者,其美学思想深受德国美学家康德、叔本华等人的影响。然而,日本中介因素在王国维美学思想形成过程中起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