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吊钟坝I号滑坡位于重庆市忠县西南约18km的新生镇的钟坝河左岸岸坡上,影响该滑坡体稳定的因素中,水是诱发该滑坡失稳的主要外因。降雨使滑坡体非饱和土中含水量变化,坡体内孔隙水压力变化,导致滑体、滑带土抗剪强度变化,从而影响滑坡的稳定性。本文运用非饱和渗流基本理论和降雨入渗理论,采用SEEP/W软件模拟了不同地下水位、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滑坡体内的渗流情况,从而得出坡体内孔隙水压力、体积含水量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FLAC3D软件模拟了坡体内的应力与变形随降雨强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该滑坡在天然状态和降雨状态下的稳定性。得到如下认识:1)吊钟坝I号滑坡前缘发育有三个变形明显的次级滑坡,其后缘均呈圈椅状形态,平面上呈条带状,侧缘边界在地貌上表现为0.5~1.0m的小陡坎和宽0.1~0.5m的拉张裂隙。2)通过对滑坡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认为吊钟坝I号滑坡总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整体失稳可能性不大,但是前缘次级滑坡的变形较明显,处于欠稳定状态,在降雨存在失稳的可能。3)研究表明滑坡的形成与演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河谷深切、岸坡风化剥蚀阶段,河床溶槽、岸坡岩腔形成阶段,岩体崩塌、岸坡剥蚀变缓、陡岸后退阶段,崩坡积体形成、陡崖继续后退阶段,滑坡体形成阶段。4)在降雨入渗过程中,入渗速度因土层变化而有所差异,因上部堆积块石土松散,雨水在其中入渗快,相对而言,雨水在下部粉质粘土入渗较慢,导致上部块石土中出现暂态饱和区,随后沿着坡体向下渗透,形成渗透的动水压力。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以及降雨的持续,滑体逐渐进入饱水状态。堆积体在雨水加载、强度软化和水力作用下,滑体的前缘、后缘以拉伸变形为主;中部是压缩变形或抽长一压缩波动变形。如第5、6排桩;此规律也证明了滑坡区的变形机制为牵引式滑动变形。5)通过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该滑坡在天然工况下稳定性系数大于1.15,比较稳定;而在暴雨工况下的整体稳定性在于在1.053~1.078之间,表明滑坡体基本处于基本稳定的状态,但其次级滑体具有失稳的可能,所以需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