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岸三地的电影环境呈现出三足鼎立的趋势,大陆电影打破了中国电影的“影戏”传统,寻求着更多风格化与多样化的突破;有着“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电影也随着类型片的发展,创造了香港新浪潮电影的神话。而处在同一时期的台湾电影,与大陆电影与香港电影不同,由于特殊时期历史背景的介入、长期的殖民经验所产生的异国文化以及台湾民众身份认同的复杂性都深刻的影响着台湾电影的发展。1986年11月6日,所有年轻的台湾电影人齐聚导演杨德昌家中,共同发表了“台湾电影宣言”,台湾正式进入“新电影”时期。杨德昌、侯孝贤、陈坤厚、万仁等30多位青年新锐导演的作品无疑突破了60、70年代台湾电影所倡导的“健康写实主义”与琼瑶式爱情剧的模式化创作传统,把表述层面转向了记录现实生活以及个体成长的生命经验,使台湾电影更加注重电影的纪实性。虽然台湾新电影运动持续时间较短,但却诞生出了两位台湾电影的灵魂人物:杨德昌与侯孝贤。杨德昌与侯孝贤都出生于1947年,祖籍都为广东梅县人,因政治原因从小随家人迁徙到台湾生活,对于两人的出生背景以及成长经历的相似之处,可以说两人未碰面之前,就已经是似曾相识的故人了。而在两人的电影作品中均以个人成长经历、社会反思为主要创作题材,同时延伸并触及到台湾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相同的社会身份、成长背景、时代环境让两人的电影作品既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又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法,从主观创作层面与电影美学层面来深入研究杨德昌与侯孝贤电影的异同,并论证出两位导演的电影作品直到今天还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台湾电影的发展。而大部分的学术文章所涉及的研究层面大都是对杨德昌或侯孝贤个人电影创作的分析,或是把他们的电影与欧洲电影、日本电影、大陆电影做比较研究,而关于两人作品的比较式研究还相对较少。一个是始终立足于台北都市的“台湾手术刀”,一个是迷恋台湾乡土的电影诗人,杨德昌是“理性思辨者”的典范,而侯孝贤却是感性“浪漫诗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