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我国农村的传播策略分析——以X县A镇为例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基督教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一现象表现为农村基督教徒人数的激烈增长。这一发展态势,成为了当下中国农村社会治理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西方的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在改革开放以后的这段时间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地渗透到中国农村,不断地“攻城掠地”,占领农村信仰“市场”,扩大其信徒队伍,跟它采取的强大的传播策略不无关系。   基督教以教会为载体,以教徒和传教士为传播主体,并利用祝婚与祝丧等宗教仪式和祷告、唱诗、布道等宗教活动这种“三位一体”的传播模式,入乡随俗地融入了中国农村生活。   本文选取X县A镇农村一处教会组织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基督教传播中的组织、个人以及活动仪式的调查研究,展示西方基督教在中国农村克服与传统文化的冲突,逐渐融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并总结归纳其展现出来的特性以及其采取的传播策略。   文章认为,基督教在中国农村的传播呈现出传道内容生活化、宗教仪式娱乐化、教徒传教兼职化、发展教徒底层化的特点;并且采取了传道方式间接化、传道手段现实化、传道出发点公益化、传道内容本土化的传播策略。
其他文献
本文对媒介事件的仪式化进行了探讨。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媒介事件”这一专业术语进入人们的视野。作为“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它不仅带来“虚拟的真实感”,还有一种“参
殷双喜(以下简称“殷”):很高兴今天能到你的画室一起聊天。刚在画室里欣赏了很多你的作品,我们不妨先围绕着这些作品来进行一下交流和讨论。我看到你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显现
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然而随着各种新型非营利组织的出现,它的类别已经不仅限于传统的“基金会”或是“公益组织”。本文即以近几年新兴的教育类非营利组
以网络及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崛起不过十数年,却已彻底改变了人们与媒体接触的方式。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席卷全球的热潮。那么日本电视台面对新媒体的崛起是如何应对
高尔夫起源于十四世纪中叶的苏格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高尔夫从最初的侨民休闲消遣活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作为“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而遭遇停滞,再至中国改革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是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以140左右的字符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客是目前互联网上发展最迅速的网络应用之一,虽然它于几年之前刚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