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区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口译,作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沟通与理解的“桥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口译有着同人类自身的存在一样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人类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在现实背景下,口译行业这一“全球化职业”,具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而在研究领域,相对于(笔译)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如火如荼的态势,目前我国的口译研究显得寂寞、冷清,而且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具体词、句翻译的层面以及提供一些零星的翻译技巧层面,对相关口译策略以及理论指导的研究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事实上,口译亦是翻译的一种基本形式,并且在本质上与笔译相似;因此,适用于笔译研究的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和研究口译现象。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行为,其目的指的是满足译语接受者的需要,“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不难发现,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译者可依据译文在译入语文化环境中预期实现的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这一观点和口译的特性不谋而合。口译的目的在于为听众提供相关信息,以期引起译入语听众的共鸣。由此可见,应用功能翻译理论来指导作为交际行为的口译,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借鉴功能翻译理论来研究口译现象也是一个较新的视角。记者招待会口译历来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从本质属性来看,这属于会议口译的范畴,但又兼具外交口译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时效性以及较低的灵活度。从事这一类型口译的译员往往是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各方面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但因受限于较多的制约因素,他们难免在现场口译中出现瑕疵。而温家宝总理历年“两会”答中、外记者提问的现场口译就是较为成功的典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历年温总理记者招待会的音、视频资料进行提取和整理,选择了大量典型的口译实例进行分析,旨在通过论证功能翻译理论对口译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一方面为拓宽功能翻译理论的研究范畴,另一方面为口译研究寻求更多的理论支撑贡献微薄之力。希望本文能为口译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为丰富口译研究和实践内容提出一些新的启示,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对口译及口译从业者给予更多的尊重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