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对成人上中切牙点(the upper incisor,UI)至前鼻棘点(the anterior nasal spine,ANS)的矢状距离对侧貌影响的美学评价,实验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验证成人前鼻棘点矫治前后矢状向上的稳定性;二、通过模拟成人骨性I类患者上中切牙点与前鼻棘点不同距离下的侧貌形态,评估上中切牙与前鼻棘点的矢状距离对成人侧貌审美的影响,在临床上为成人骨性I类患者矢状向定位上前牙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实验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验证前鼻棘点的稳定性:纳入53名完成完整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前鼻棘点-翼上颌裂点(pterygomaxillary fissure, Ptm)长度以及其与真性水平面(the true horizontal,HOR)角度,以此验证前鼻棘点在治疗过程中矢状向的稳定性。 2.UI-ANS矢状距离对侧貌影响的美学评价:将正畸医生评分选出的最美观男性与女性,作为基础模型,在HOR上移动UI,改变UI-ANS矢状距离,利用Dolphin软件VTO(visual treatment objective,治疗目标预测法)功能模拟出变化后的侧貌,得到男性与女性各9张侧貌相,由专业组与非专业组参照可视化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审美排序,评估UI-ANS矢状距离对成人侧貌审美的影响,探索最佳侧貌美观下所对应的UI-ANS矢状距离范围。 实验结果: 1.ANS-Ptm长度治疗前为50.67±0.96 mm,治疗后为50.61±0.45 mm; ANS-Ptm与HOR角度治疗前为4.37±0.53°,治疗后为4.75±0.53°。ANS-Ptm长度以及与HOR的角度在正畸治疗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 2.男性侧貌中,专业组对M7侧貌相评价最高,UI-ANS矢状距离变化为(±0 mm);非专业组对M1侧貌相评价最高,UI-ANS矢状距离变化为(-1 mm)(P<0.05)。女性侧貌中,专业组与非专业组均对F7侧貌相评价最高,UI-ANS矢状距离变化为(±0 mm)(P<0.05)。 3.在专业组的审美中,男性美观侧貌所对应的侧貌图为 M1(-1 mm)、M7(±0 mm)、M8(-2 mm),所对应的UI-ANS矢状距离范围为-0.76 mm~1.24 mm。女性美观侧貌所对应的侧貌图为 F3(+1 mm)、F4(+2 mm)、F7(±0 mm),所对应的UI-ANS矢状距离范围为-1.87 mm~0.13 mm。 结论: 1.前鼻棘点在矢状向上具有稳定性。在成年人正畸治疗的过程中,前鼻棘点的矢状向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前鼻棘点为稳定的解剖结构,可以作为参照点,用于上中切牙突距的评估。 2.在性别差异分析中,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均倾向于男性侧貌唇部较女性前突,男性上中切牙的定位相对于前鼻棘点更靠前方。在临床治疗中,上中切牙的定位应当根据患者性别综合考虑。 3.在专业差异分析中,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在女性侧貌中达成一致,偏好女性平直面型,均倾向于将上中切牙定位于前鼻棘点的偏后方。在男性侧貌中,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均倾向于将上中切牙定位于前鼻棘点的偏前方,但是非专业组更倾向于男性平直面型,上中切牙的定位更接近前鼻棘点。在临床治疗中,正畸医师应当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美学需求,有助于治疗目标的制定。 4.UI-ANS距离存在一定的美学范围,从总的趋势上来看,上中切牙、前鼻棘点在矢状向越接近,其相对应的侧貌更易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