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矢状向定位上中切牙的相关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ge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对成人上中切牙点(the upper incisor,UI)至前鼻棘点(the anterior nasal spine,ANS)的矢状距离对侧貌影响的美学评价,实验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验证成人前鼻棘点矫治前后矢状向上的稳定性;二、通过模拟成人骨性I类患者上中切牙点与前鼻棘点不同距离下的侧貌形态,评估上中切牙与前鼻棘点的矢状距离对成人侧貌审美的影响,在临床上为成人骨性I类患者矢状向定位上前牙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实验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1.验证前鼻棘点的稳定性:纳入53名完成完整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比较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前鼻棘点-翼上颌裂点(pterygomaxillary fissure, Ptm)长度以及其与真性水平面(the true horizontal,HOR)角度,以此验证前鼻棘点在治疗过程中矢状向的稳定性。  2.UI-ANS矢状距离对侧貌影响的美学评价:将正畸医生评分选出的最美观男性与女性,作为基础模型,在HOR上移动UI,改变UI-ANS矢状距离,利用Dolphin软件VTO(visual treatment objective,治疗目标预测法)功能模拟出变化后的侧貌,得到男性与女性各9张侧貌相,由专业组与非专业组参照可视化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审美排序,评估UI-ANS矢状距离对成人侧貌审美的影响,探索最佳侧貌美观下所对应的UI-ANS矢状距离范围。  实验结果:  1.ANS-Ptm长度治疗前为50.67±0.96 mm,治疗后为50.61±0.45 mm; ANS-Ptm与HOR角度治疗前为4.37±0.53°,治疗后为4.75±0.53°。ANS-Ptm长度以及与HOR的角度在正畸治疗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  2.男性侧貌中,专业组对M7侧貌相评价最高,UI-ANS矢状距离变化为(±0 mm);非专业组对M1侧貌相评价最高,UI-ANS矢状距离变化为(-1 mm)(P<0.05)。女性侧貌中,专业组与非专业组均对F7侧貌相评价最高,UI-ANS矢状距离变化为(±0 mm)(P<0.05)。  3.在专业组的审美中,男性美观侧貌所对应的侧貌图为 M1(-1 mm)、M7(±0 mm)、M8(-2 mm),所对应的UI-ANS矢状距离范围为-0.76 mm~1.24 mm。女性美观侧貌所对应的侧貌图为 F3(+1 mm)、F4(+2 mm)、F7(±0 mm),所对应的UI-ANS矢状距离范围为-1.87 mm~0.13 mm。  结论:  1.前鼻棘点在矢状向上具有稳定性。在成年人正畸治疗的过程中,前鼻棘点的矢状向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前鼻棘点为稳定的解剖结构,可以作为参照点,用于上中切牙突距的评估。  2.在性别差异分析中,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均倾向于男性侧貌唇部较女性前突,男性上中切牙的定位相对于前鼻棘点更靠前方。在临床治疗中,上中切牙的定位应当根据患者性别综合考虑。  3.在专业差异分析中,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在女性侧貌中达成一致,偏好女性平直面型,均倾向于将上中切牙定位于前鼻棘点的偏后方。在男性侧貌中,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均倾向于将上中切牙定位于前鼻棘点的偏前方,但是非专业组更倾向于男性平直面型,上中切牙的定位更接近前鼻棘点。在临床治疗中,正畸医师应当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美学需求,有助于治疗目标的制定。  4.UI-ANS距离存在一定的美学范围,从总的趋势上来看,上中切牙、前鼻棘点在矢状向越接近,其相对应的侧貌更易被接受。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ss)唇腺组织中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的分布、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NF-κB在干燥综合征发病
目的:探讨高角型青少年患者经不同拔牙模式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趋势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在2009-2013年在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且治疗结束的患者中选择病历完整
  本实验通过GaAs半导体激光对狗的上颌骨快速扩弓后进行一定剂量的照射,探讨GaAs半导体激光对狗的上颌骨腭中缝新骨形成的促进效果,为今后口腔正畸利用激光促进新骨形成的临
目的:通过对比前方牵引联合基托式扩弓器配合固定矫治与单纯的固定矫治器矫治对生长发育高峰期过后的骨性轻中度反牙合患者的矫治疗效的不同,为临床治疗生长发育高峰期过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