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病毒包膜糖蛋白细胞融合活性位点的定位及衣壳蛋白对融合活性的影响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是披膜病毒科风疹病毒属的唯一成员,人类是RV的唯一自然宿主。RV自然感染仅引起轻微的临床症状,许多感染是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一般于感染后16~20天内出现皮疹,首先于面部出现,然后扩散到躯干及四肢,其余症状还包括低热、淋巴结肿大和咽痛。RV感染的并发症以关节炎和关节痛最为常见,而且多发生于妇女。RV引起的主要问题是它的致畸性,即母亲孕期感染RV会导致胎儿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CRS)。CRS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耳聋最为常见,还包括心脏疾病、精神发育迟滞和眼部疾患如白内障和青光眼。妊娠期间母亲感染RV越早,胎儿损害越严重。成熟的RV病毒颗粒是直径为60nm的球形,核心是衣壳蛋白和单股正链基因组40S RNA组成的核衣壳,其外包绕脂质双层膜,膜上是长度为5~6nm的刺突——由糖蛋白E2和E1组成。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CP)是非糖基化的磷酸蛋白,靠二硫键形成同源二聚体。CP富含脯氨酸和精氨酸,与RV基因组RNA的结合有关。包膜糖蛋白E1和E2都是Ⅰ型膜糖蛋白,在病毒表面以异二聚体的形式存在。E1和E2都含有一段跨膜区(TM),长度分别为22和39个氨基酸。在E2中,TM之后是一段带正电荷的七氨基酸序列和E1的20个氨基酸信号肽。E1和E2都富含半胱氨酸残基,E1胞外功能区的20个半胱氨酸都形成二硫键,E2总共含有14个半胱氨酸残基。E1有3个N-联糖基化位点,E2的N-联糖基化位点数目在不同的毒株间有差别,除N-联糖基化位点外,E2还含有O-联糖基化位点。E1和E2的功能研究较为广泛,单克隆抗体研究发现E1至少含有6个不重复的抗原位点,与血凝和中和活性有关。E1还与病毒和细胞的吸附有关,是主要的表面蛋白。E2的功能研究显得较为困难,因为它与E1结合后,几乎不暴露在细胞表面,也就无法用单克隆抗体识别其抗原位点。但是,E2也含有部分血凝表位和中和表位,还有株特异性表位。细胞融合是包括RV在内的许多有膜病毒侵入细胞、复制、释放、传播、致病的重要生物过程,也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步骤。RV入侵细胞的途径还没有弄清楚,但是有证据表明是通过内吞途径进入细胞。Katow和Sugiura发现pH在6.0以下时,E1和E2会发生构象改变,这种改变有利于病毒包膜与内含体膜的融合。若能弄清RV引起细胞融合的机制,从而改变RV的基因组,改变它的表达产物和生物学活性,就可以消除或降低RV的致畸性;也可以通过改变其侵入细胞或复制的特性来消除或减少胎儿感染的危险性;还可以为研制更安全有效的RV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蛋白工程疫苗等)和特异性抗病毒的多肽类药物奠定基础。细胞融合由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引起,因此细胞融合功能的检测需要所研究的蛋白能够在细胞表面表达。RV E2的信号肽在病毒结构蛋白的加工及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使所表达蛋白能够在细胞内正确加工及顺利转运至细胞表面,本研究构建了重组质粒pBSK-SPE2E1,即将E2的信号肽序列、E2和E1的全基因序列克隆到载体pBluescriptⅡSK~+的EcoRⅠ和XbaⅠ酶切位点之间。然后利用定点突变和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一系列突变体,Giemsa染色和指示基因法检测它们的细胞融合活性变化,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蛋白在细胞表面表达效率,Western blot检测总表达量的改变,血吸附实验检测受体识别活性,分析突变位点对RV包膜糖蛋白细胞融合活性的影响,以确定具有细胞融合活性的位点。本研究还构建了RV CP的重组载体pBSK-C,并检测CP对包膜糖蛋白细胞融合活性的影响。一、E1胞外功能区二硫键对RV细胞融合活性的影响RV E1包膜糖蛋白胞外功能区含有20个半胱氨酸残基,而且都形成分子内二硫键。本研究利用定点突变和同源重组相结合的方法,将RV JR23株E1蛋白胞外功能区的20个半胱氨酸中的11个突变为其它氨基酸,构建了11个突变体Cys2、Cys3、Cys4、Cys5、Cys6、Cys8、Cys9、Cys12、Cys13、Cys17和Cys20,每个突变体去除E1的1个二硫键,检测单个二硫键的消失对E1细胞融合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所有突变体蛋白在细胞内的总表达量都没有降低,但是Cys5和Cys8在细胞表面表达量剧烈下降,所以二硫键C(5)-C(8)可以影响E1和E2的相互作用,使它们不能正确地形成异二聚体,从而不能顺利转运到细胞表面。突变体Cys2、Cys6、Cys9、Cys12、Cys17和Cys20的E1、E2蛋白细胞表面表达效率与野毒株相比有所下降,所以这些半胱氨酸形成的二硫键可能影响E1、E2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影响它们在细胞内的转运。突变体Cys3、Cys4和Cys13中,E1和E2蛋白的表达效率分别为野毒株的121%、107%和114%,因此半胱氨酸C(3)、C(4)和C(13)形成的二硫键对包膜糖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在细胞内的转运没有影响。尽管11个突变体中大部分都有一定数量的突变蛋白表达在细胞表面,但是所有突变体转染的细胞中都没有检测到多核巨细胞,所以E1胞外功能区的10个二硫键都对RV的细胞融合活性有重要作用。二、E2中半胱氨酸对RV细胞融合活性的影响RV包膜糖蛋白E2中含有14个半胱氨酸,其中12个位于胞外功能区,1个位于跨膜区,1个位于胞质区。本研究利用定点突变和体内同源重组的方法,用突变的寡核苷酸为引物,构建了14个E2的半胱氨酸突变体,每个突变体去除一个半胱氨酸,这些突变体分别为C69T、C82S、C91S、C124G、C132A、C139P、C152G、C157R、C172A、C196G、C207G、C219T、C255W和C259G。Western blot表明,E2的14个半胱氨酸残基中,第132位和219位半胱氨酸的改变会导致E1蛋白总表达量降低,其细胞融合活性的降低可能与此有关。其余12位半胱氨酸的改变不影响E1蛋白总表达量,其中C69T、C82S、C124G、C132A、C139P、C152G、C157R、C172A、C196G、C207G、C219T和C255W 10个突变体几乎丧失细胞融合活性,说明在这些突变体中,E1不能有效运输到细胞表面,或者虽然能够到达细胞表面,但是构象改变,从而不能有效暴露融合活性位点。突变体C91S和C259G的细胞融合活性与野毒株相近,说明E2第91和259位半胱氨酸的改变不影响E1、E2的相互作用,从而使E1能有效转运到细胞表面发挥其细胞融合作用。实验中所用的多克隆抗体检测不到突变的E2蛋白,可见E2的半胱氨酸残基对维持蛋白的构象有重要作用,半胱氨酸的去除直接导致抗原性的消失,所以推测E2的半胱氨酸可能大部分形成二硫键,从而间接影响RV的细胞融合活性。三、E1关键氨基酸突变体对细胞融合活性的影响E1胞外功能区的半胱氨酸突变分析显示,第3、4和13位半胱氨酸突变之后,在细胞表面表达量与野毒株相比没有降低,但是却检测不到融合活性,这3个半胱氨酸所形成的二硫键集中在E1的213~285位氨基酸之间,而这一段区域富含RV中和表位和血凝抑制表位,具有较重要的生物学活性,我们在此区域选择了一些保守的或结构上比较特殊的氨基酸,构建了12个突变体H226Q、H238Q、R252S、P253T、R254Q、R256T、L257T、D259G、D261G、P263A、R266Q和P269S。将各突变体质粒转染BHK21细胞,24h后Giemsa染色定性检测各突变体蛋白引起的细胞融合情况,发现突变体H226Q、R252S和R254Q引起的细胞融合程度与野毒株相近,而突变体R256T和P263A也能引起细胞融合,但是细胞融合强度与野毒株相比有所降低,突变体H238Q、P253T、L257T、D259G、D261G、R266Q和P269S只引起很轻微的细胞融合甚至不能引起融合。四、衣壳蛋白CP对RV包膜糖蛋白细胞融合活性的影响RV衣壳蛋白CP在病毒复制、组装及感染过程中都有作用,本研究检测其对包膜糖蛋白的细胞融合活性的影响。RV JR23株感染BHK21细胞6天后提取病毒RNA,利用上游引物C1和下游引物C2反转录扩增C基因,引物中分别含有EcoRⅠ和SacⅠ酶切位点,扩增的片断酶切后,与经相同酶切的载体pBluescriptⅡSK~+片断连接,测序证实成功构建重组载体pBSK-C。将pBSK-C单独转染至BHK21细胞中,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表达蛋白活性,结果在核周区可见到较强的荧光。将pBSK-C与RV糖蛋白重组质粒pBSK-SPE2E1共同转染BHK21细胞,Giemsa染色发现细胞几乎全部发生融合,与单独转染pBSK-SPE2E1的细胞相比,细胞融合灶数量增多而且每个融合灶的细胞核数量增加,用指示基因法定量细胞融合显示共转染引起的细胞融合为糖蛋白单独转染的137%。可见CP可以促进RV包膜糖蛋白的细胞融合活性。从本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RV包膜糖蛋白E1胞外功能区的10个二硫键都是维持E1细胞融合活性不可缺少的,其中C(5)-C(8)影响E1和E2的相互作用。RV包膜糖蛋白E2序列中的14个半胱氨酸中,胞外区有1个半胱氨酸及胞质区的唯一1个半胱氨酸对E1的细胞融合活性没有影响,其余12个都对E1的细胞融合功能有重要作用,它们可能通过二硫键的形成间接对其产生影响。RV E1的213~285aa区域含有一些重要的细胞融合活性位点,是维持RV融合活性的关键氨基酸,如H238、P253、L257、D259G、D261、R266和P269。成功构建了RV CP的重组载体,并在BHK21细胞中成功表达出CP,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能够促进酸性条件下RV包膜糖蛋白的细胞融合活性。本实验为阐明RV引起细胞融合的分子机制、包膜糖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可以为RV致畸机制的研究提供帮助。
其他文献
<正>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是语言学中极为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它决定着语言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长期以来,哲学家、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不断地对这个论题进行探讨,几十代专
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的不断崛起,作为地方航空公司的山东航空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随着铁路、公路运输质量包括提速、增设运营路线等的改善,加上其价格上的优势,分流了
岩体介质由于地壳的不断运动、发展,呈现出显著的不连续性,存在大量的节理、裂隙等不连续界面。裂隙的存在改变了岩体的力学性质,降低了岩体的强度,并且使岩体呈现明显的各向
稀土离子可与聚氯乙烯(PVC)链上不稳定的氯原子发生作用,使C-Cl趋于稳定不易断裂,从而显示较高的热稳定效果,应用于塑料加工中是一类性能优良、高效的热稳定剂。近些年,人们
遗传算法是一种求解复杂系统优化问题的有效工具.其本身具有的固有并行性,在并行系统构架下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D.L.Carroll的“遗传算法驱动”进行了改进,加入对
词汇是一个国家语言文化的基础,词汇反映文化,文化同时影响词汇。但不同文化的积淀造成了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在词汇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受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
<正>4月1日,以真空旋风吸尘器闻名全球的英国高科技家电品牌戴森在北京举行发布会,正式推出了旗下首款空气净化器产品——Dyson Pure Cool,以特立独行的外形设计赢得了全球用
在现代化战争中,反辐射导弹是电子战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硬杀伤武器,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本文主要介绍了苏联/俄罗斯在反辐射导弹方面的发展历程,对其发展做了阶段划分,并
本论文研究了麦草酸催化乙醇法预处理洗涤黑液中乙醇木质素的分离回收,确定了最佳的分离回收条件。然后测定了该条件下得到的乙醇木质素的化学成分,并利用红外光谱、凝胶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