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搬迁距离的扶贫移民模式研究——以陕西省定边县为例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bingonl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扶贫移民是我国农村扶贫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移民可以有效改善移民生产生活状况,一方面可以协调城乡关系,有利于城镇化各资源要素间的合理配置组合,另一方面对于改善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我国的扶贫移民最早是1983年的“三西”移民,后来普遍集中于陕西、宁夏、青海、甘肃等地区,尤其是陕西省大规模、大力度的请移民进城安置的做法,使移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同时城镇化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到“十三五”规划末(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但农村仍然存在大量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扶贫移民是目前我国许多地区解决贫困问题的首选方式,只有依靠“十三五”规划的相关政策实行扶贫移民,才能使我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只有脱贫成效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保证。  在实施扶贫移民政策初期,国家是引导贫困人口迁出原居地,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优越的地方,移民对于远距离搬迁一时不容易接受,实施难度较大,为此我国的移民政策在充分考虑到资金投入和农民对环境的适应性后大多侧重于就近迁移,相当于近距离搬迁,这样地方政府过分强调近距离搬迁,使得近距离搬迁安置很普遍。然而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迅速发展和进程加快,近距离搬迁的明显不足与城镇化要求相悖,要符合城镇化这个条件在客观上要求搬迁距离呈远的状态,受城镇化大趋势的影响,远距离搬迁成为一种新的方向。那么在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这两种不同距离移民模式的实施效果如何?究竟是近距离搬迁好还是远距离搬迁好?搬迁到什么距离最为合适?这两类距离模式在搬迁过程中会产生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从预期收益-成本理论的视角上分析,这种迁移会随距离迁移中心的远近所得效果会有所不同,距离迁移中心越远,预期收入增加越多,同时成本(支出)也越多,所以在理论上存在一个最合适的距离——迁移适距,即收入和支出处于一种均衡状态的时候,也就是说将近距离和远距离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降低二者的劣势度,达到搬迁利益最大化的成效。因此,通过迁移适距的理论分析,即搬迁距离既不是越近越好也非越远越好,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当预期收支均衡相等的时候迁移效果最佳,也就是“适距迁移”。  结合陕西省定边县案例区调研点的实际情况,通过对该县移民农户的实地走访与考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收集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把该县扶贫移民距离模式分为远距离搬迁和近距离搬迁,以远、近距离移民模式为研究载体,对远距离搬迁模式和近距离搬迁模式从有效性尤其是扶贫的有效性、自愿性、满意度、适应性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这两种距离搬迁模式过程中各自都有优缺点,并从“适距迁移”的理念出发对这两类距离模式在搬迁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保证扶贫减贫效果的同时,以期促进政府政策在城镇化背景下的配套落实,最终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其他文献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但是,世界范围内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使湿地面积大量丧失,生物多样性快速下降。这种现象已经广泛引起各
水影响气候,改变地貌,水又孕育着生命。水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海洋里的水覆盖了地球约71%的面积,陆地上的水以冰川、江河湖泊的形式,又覆盖了陆地表面约15%的面积。从身体到工农业生产生活,水渗透我们的方方面面,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离不开水。近几十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水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同时由于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而使水资源紧缺与水体污染日益严重
土地整理是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改变的一种手段,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会产生影响,也肯定会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对生态环境脆弱性产生影响,本文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分析
课改倡导以任务为基础的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让学生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去实施特定的语言行动,通过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来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任务的设计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去体会语言、掌握语言。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对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  1.建立语境  学习英语,需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我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可以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