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文化身份研究——以理雅各、辜鸿铭英译《论语》为例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ha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思想是对中国影响最深的哲学思想,而其代表作《论语》2000多年来对中国的社会的文化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19世纪至今,已有30多个《论语》英译本面世。在众多译本中,理雅各和辜鸿铭这2个译本代表了英译《论语》的不同顶峰,因他们的文化身份区别,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的不同,译本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试图从译者文化身份角度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挖掘理雅各和辜鸿铭所处时代的特殊背景及其翻译思想对当今中国经典翻译的积极意义,揭示译者的文化身份对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翻译效果等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译者文化身份是以民族性为立足点的文化中介者。本文首先从两位译者的文化身份溯源入手,研究两位译者的文化身份的形成过程。后通过对其译文的对比研究,得出文化身份差异对两位译者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由于理雅各的基督教传教士身份和为传教事业服务的翻译目的,决定了理雅各对《论语》的学术型翻译策略。在翻译方法上,理氏多采用直译,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意义。他的译文书面语气重,句子结构正式而严谨,有些地方甚至显得冗长、僵化。而辜鸿铭作为一个对中国文化十分向往的华人,为了找寻解救堕落西方文化的方法而来到中国,因为其不满理雅各等传教士对儒经的曲解误译,而开始翻译儒经。他试图向西方表述真实的中国文化和文学,尤其是真实的儒家思想体系。为了能使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论语》,他选择了高度“归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他的译本强调文采、注重传达原作的风格,尤其是对话体语言简洁幽默的风格,因而其译本语言流畅地道,可读性强。他们二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对中国翻译界典籍英译的翻译策略研究提供了一些启示。因此,译者文化身份对译者译本的选择、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译本风格都有直接影响。
其他文献
优化资源有助于节约电池电量。我们可通过以下五个步骤来适当采用不同的功率操作模式,从而实现功耗的最小化。本文中,我们将以使用寿命长达十年的烟雾探测器为例来逐步进行说明。
翻译的实质是源语文本信息、意义和思想的传播,它在世界各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相应,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和不同文化的传播者,译者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很长
本文旨在基于语用学中指示现象的理论为基础,对电力行业英文合同中的指示语进行描述和分析性研究。   指示语主要分为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方位指示语,语篇指示语和社交指示
本文以请求语作为研究对象,以跨国公司作为设定语境,以男性、女性两个群体作为研究分组,对他们的请求语行为实施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和分析,旨在揭示男性和女性在实施请求语时所使用
尝试把汪榕培教授“传神达意”的典籍英译思想建构成一个适用于中国典籍英译的理论体系是本文研究的起点。如标题所示,本文对“传神达意”的探究与建构典籍英译理论体系的构想
写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交际技能,同时也是全面检测学生英语水平和综合能力的方式,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然而,高校扩招带来的大班英语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英语教师批改作文
本论文题目为北京市场高端化妆品中外品牌差异性的实证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品牌进入中国,给国内品牌带来巨大的挑战。国内品牌失去大量市场份额,高端化妆品市场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