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初步探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ss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茶树花(以下简称为茶花)为茶叶的替代原料提取多糖,并对茶花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活性以及化学结构进行了研究,这对于研究茶花多糖类物质的利用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并且能够促使茶花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对茶花中的成分进行了测定,包括脂肪、总糖、黄酮、多酚、蛋白质等活性组分,其中总糖、糖醛酸、多酚、黄酮含量较高,分别为31.82 %、7.42 %、11.67 %、10.66 %,与茶叶组分类似,故本课题以茶花为原料提取茶花中的多糖,并对茶花多糖做了一定的研究。2)分别探讨了分级、分步醇沉对茶花多糖提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醇沉浓度为30 %时,醇沉出的茶花多糖占茶花总糖的85 %,说明以醇沉浓度为30 %时醇沉,可醇沉出大部分茶花多糖,与平时采用醇沉浓度70 %醇沉多糖溶液相比,大大减少了乙醇的用量。3)研究了不同提取工艺对茶花多糖的组成及活性的影响,包括温水提、沸水提、酶提工艺。三种提取工艺相比,酶提、沸水提多糖得率相当,约是温水提多糖得率的五倍;酸性糖、中性糖含量,三种提取工艺相差不大;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实验结果显示:沸水提多糖与温水提多糖抑制率相对较高,分别为79.15 %、64.62 %,酶提抑制率较小,仅为16.25 %(P<0.05);DPPH分光光度法以及亚油酸体系法对茶花多糖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显示茶花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沸水提取的茶花多糖浓度为3.0μg/ml时(P<0.01),对淋巴细胞生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综合考虑应选用沸水提取茶花多糖。4)采用大孔树脂吸附法、阴离子交换、凝胶层析法对茶花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两种均一茶花多糖TFPS1、TFPS2-2。5)利用气相色谱、高效凝胶渗透色谱、离子色谱、红外光谱、1H NMR和13C NMR谱等技术手段对分离得到的TFPS1、TFPS2-2的化学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TFPS1、TFPS2-2的外观形貌。TFPS1是一种含有蛋白质的糖缀合物,分子量约500 kDa,共含9种氨基酸,分别为丙氨酸、苏氨酸、甘氨酸、颉氨酸、丝氨酸、组氨酸、谷氨酸、天氨酸及酪氨酸,总含量约为2.03%。TFPS1由鼠李糖、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1.0:2.9:0.5:1.3:3.3,单糖残基为α-和β-两种糖苷键类型相连接。其糖链主链可能由Glc、Gal组成,而支链可能由Ara、Gal及少量的Rha组成;TFPS2-2是一种酸性多糖,分子量为200 kDa,由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半乳糖醛酸组成,其摩尔比为1.60:4.40:6.94:1.00:13.83。TFPS2-2糖链主链可能由GalA及Gal组成,而支链可能由Rha、Ara、Glc及Gal组成。红外光谱显示含有D-葡萄吡喃糖环和β-D-阿拉伯吡喃糖;TFPS1与TFPS2-2在原子力显微镜下观察显示为均匀球状颗粒,直径分别为50~70 nm、80~100 nm。
其他文献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微波电路已经广泛的应用在通信、雷达、电子对抗以及仪器仪表等各个领域。如何精确地设计和分析微波电路变得非常关键。传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都是建立在
随着网络规模日益扩大,网络拓扑更加复杂,网络管理的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对网络拓扑扫描与发现技术的研究,将有助于网络管理人员更好地了解网络实况,便于其进行安全防范和
针对机载机箱设计中结构分析需要,本文研究了机载机箱结构CAE分析关键技术,开发了CAD/CAE集成结构分析模块,实现了机箱模型结构分析与仿真的自动化。论文首先完成了Ansys Wor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突兀的高峰。从传播学的角度,能获得这种长期的、显著的传播效果,诗歌中所使用的符号是一个重要因素。楚地方言的使用增加了语言与作者、当地受众的接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在当时的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陶器的发明和使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使
公共图书馆的建立与维护是政府的责任。与此相对应,图书馆也必须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作者针对公共图书馆社会责任定位不明确的现状,结合图书馆实践,对公共图书社会责任作了
2007年爆发的次债危机演变成眼下的全球金融危机,在这个过程中,人民币币值对世界主要货币的表现令人惊讶。2008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小幅贬值后继续保持了相对稳定,而受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占据着核心地位,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作为现代性的反思者和批判者,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人在现代性所塑造的生存格局和制度
青少年除了接受学校内部规范的科学技术教育,同时还会受到校外科技教育作用的影响。校外科技教育是学校科技教育的重要补充与延伸,对学生的科技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某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正在逐步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同时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对于出行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汽车成为越来越广泛的交通工具,如同手机一般逐渐成为人